憋。
憋。
憋。
憋不住了!
今天,K.小哥哥决定公开自己的朋友圈惹。
只因为一部,已经烂到超出了想象的国剧。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是如何一脚踏进火坑的(悔恨):
因为这清一色的推荐,我抱着“看一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点开了第一集......
本以为提前做好了准备,也已经把期待阈值降到最低,再没有什么能伤害到铜墙铁壁的我了。
但,烂片的定义大概就是这样:挑战底线,创造不可能——
《七月与安生》
这个故事,还要从李安生讲起。
安生是个坏学生。
她逃课、迟到、不服管教,只为让学校通知家长,因为她希望妈妈回来陪她。
青少年总是渴求父母的目光和关怀,我理解,谁没有为此做过几件傻fufu的事呢?
但是李安生的这番控诉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第一。
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
都是高中生了,下了晚自习,自己回去不好吗?我可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没被接送过了......(流下独自坚强的眼泪)
第二。
饿了渴了,妈妈没给做饭,一定要特地拿出来哭诉一下吗?学校小卖部和美团外卖了解一下?而且安生妈妈要工作还要抚养孩子,两边实在很难兼顾。父母和子女之间,体谅也该是双向的啊。
至于最后一点——就我本人而言,学生时代的最大梦想,就是“父母能别来参加家长会”......
何况李安生成绩差、爱惹事、不讨老师喜欢,是怎么做到还对家长会期待满满的哦?
我还特地倒回去看了看她的年级:
高二(2)班。
就。
稍微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吗?
吐槽归吐槽,对年幼又渴求母爱的孩子,我还是很有包容力的。
所以当安生妈妈回来时,我多么希望她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毕竟安生自己也承认,一直都在等妈妈回来。
可是当妈妈提出带她上晚自习时,她不吱声。
给她切了水果,她不开门:
看透了。
——安生分明是不想上学,把妈妈拎出来是为了当挡箭牌吧?!
妈妈很绝望很无奈,只能一个人又跑回北京去了,留下一封真情实感的信:
看完这封信,我感受到了一丝丝疲惫。所以妈妈特地赶回来这个剧情的意义是什么呢?
不过,安生自己还是活力满满的吼,毕竟她看完以后就出去跑步了:
哪怕是加速中,也要保持极富张力的表情!
不是去火车站,也没有去机场,这场雨中狂奔实在令人费解。
这还不止,跑着跑着,还需要一些回忆杀情节来进行穿插,配上极度悲情的BGM——
啥哦?
是想暗示这一切“全都是泡沫,是一霎的花火”还是怎么的?
咱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
妈妈不在身边了怎么办?
当然是:找闺蜜。
与影版不同,剧版里七月和安生高二才认识,几天前还是这样的关系:
但是情话绝不考虑情分的局限,不畏惧时间的长短,只要脸皮够厚,强行黏合一定不是问题。
“认识三五天,相爱一辈子” 这种没由来、经不起推敲的设定可以轻轻松松就通过:
别摸了,孩子的头发都给摸油了
当然了,好朋友一定要睡在一张床上。上来就battle一下数学题,才算是有过命的交情:
再看看下面这个莫名其妙的回复,和神奇的转折——
hello?这是数学题,不是爱情题哦。
而且,李安生到底是什么时候阻拦过七月啊??(祖蓝不知道,祖蓝好无辜)
总之,逻辑都是扯淡,“追求苏家明”这条线就这么强行开启了。
问题是,怎么追呢?
我们又野又飒的安生倾情推荐了“认识信”:
我。
必须。
要代表。
男性同胞。
大声说一句。
“一点面子也没有,甚至还会报警”。
幸好,智商高的人总是比较理智:
然后,苏家明就在家门口收到了“认识信”:
(好的。我收回前面智商高那句话。)
这个眼神成功给我留下了阴影
看到这恍若出自跟踪狂、写满他日常行程的“认识信”,苏家明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如果前面的笑容还不够明显,请看看下面这张,他去取信的急切和没看到信的失望都溢于言表:
后来,他还接到了没有声音的电话......
以及携带病毒的邮件......
如果是我,应该已经瑟瑟发抖地坐在警局喝茶了。
但,家明的表现让我知道了我为什么是“注孤生”。
他先是愉快地和这位骚扰狂+跟踪者面基了:
然后还主动经过七月教室,偷偷用眼神勾搭:
最后发展到了一起回家的地步——所以,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所欲为所欲为吗:
我说不出来。我想不明白。
这不该是“一年不落地上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该有的亚子。而且,苏家明告白信都收到手软,面对如此令人胆寒的追求居然能快活成这样?
今天也是被按头教做人的一天!
这边爱情还没搞清楚,那边亲情又出问题了。
高考前一天,七月的爷爷出事了。
于是七月在去考场的路上始终心神不宁,询问安生手术进度(为什么不打电话给父母?安生不需要高考吗?)。
而安生为了抚慰七月......
直到高考开考前两分钟都还在处理合成过的爷爷的音频,只为了播放给七月听,好让她安心考试:
然后她自己,错过高考了。
这真是。
一点也不惊喜。一点也不意外呢。
错过高考,怎么办呢?
安生的方法是:去操场跑步。
熟悉的表情,熟悉的奔跑姿势,是不是很亲切,很怀念?
没有什么是跑步不能解决的,如果一圈不够,那就两圈。
跑完后,安生果然什么都忘记了,还有心情去壁咚直女闺蜜:
撩完闺蜜以后,再无缝衔接去苏家明那里内涵对方:
话里话外透着的“是我帮七月追的你”的意思,连我都看出来了!
这个挑拨是如此给力,以至于她们在礼物上平分秋色了——七月收到了银白项链,而安生拿到了透绿吊坠:
再看看这个场景,发现了吗?
她们已经在火车站分别了。
因为安生毫无预兆就决定去流浪了。
我还记得她当初抱着妈妈说的话:
前面妈妈也说过,等着她上大学去相聚。
但莫名其妙地,安生就不想念妈妈了,甚至都不信任她了:
我不明白,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然后?
然后她就去漂泊了,和这个才一起拉着行李箱进门,就能说出“谢谢你陪着我,让我知道什么是爱情”的男人......
......
讲真,累这个字,我都说倦了。
《七月与安生》剧版的每一帧都在挑战我的底线。
多亏了大量注水的猪肉情节和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台词,我已经可以平静地接受这样的演技了:
还有low穿地心的人物设定:
不是所有带水晶的名字都和水晶一样高大上哦
至于这种试图营造小清新场景,却完全崩盘的脑残画面,对我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
——把全校的伞都摆成这样,是会显得比较有美感一些吗?
这简直是无数的彩色大头钉,枚枚扎在小哥哥的心上。
另外,这种土破天际的人物名字,请一定摸着良心告诉我不是广告好吗:
面对一部处处都是槽点的剧,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
连把它和影版《七月与安生》对比一下的需要都没有。
电影里,七月与安生是两生花,彼此映照了对方内心的另一半。
七月内敛克制,躁动的欲望潜藏在乖乖女的皮相之下;安生自由野蛮,四处漂泊流浪却艳羡安定。
她们互相缠绕,彼此依靠,常常疏离,永远嫉妒。
曾国祥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本质狗血的故事拍得不再低俗、矫情、充满伤痛。
我最欣赏的是周冬雨对安生这个角色的演绎,火车站送别和浴室对峙两个桥段都拿捏得极度精准,贡献了她迄今最好的演技,惊喜感爆棚。
而剧版呢?
演技No。
剧情No。
台词No。
人物设定No。
叙述方式No。
两个女孩之间敏感细致的言语表达都变成了傻白甜的对话,想来想去,只能用
“敦实”来形容 ;
至于“明明离不开对方,却又总是想要彼此挣脱”的微妙情感,被大刀阔斧地改成了亏欠与被亏欠的不平等关系,辅以横冲直撞的争吵,以及数不胜数的计较。
那些张力和角力统统不见了。
再没有怀揣满腹心事的一对少女。她们像是两个敞着肚子打架的相扑选手,在屏幕里给观众上演冷笑话。
我们常说“去对比”,是因为有能够对比的价值。
但若把剧版和影版放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场殿堂级的碰瓷。
于这个剧版来说,不管是叫《八月与安生》,还是《九月与不安生》,都是一样的。
因为安生早就不再是安生,七月也已经消亡在七月。
写这篇文之前,我还犹豫过要不要再多看几集,毕竟之后还有很多新剧情:七月的塑料闺蜜,疯狂追求她的富二代,与家明愈演愈烈的争吵,以及和安生水火不容的竞争。而安生更换男朋友的速度,也快到让单身狗瞠目结舌。
但是在打字的间隙,我终于还是决定就把电视剧的进度条“停在这里”了。
因为。
《七月与安生》剧版带给我的伤痛,我真的不想再延续到八月了......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