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发榜当天,我庞大朋友圈被纷纷跟进的各路唾弃群嘲帖,刷了屏。没什么讶异,因为“嘲笑”北京米其林,就是此前上海和广州米其林发布时的映像复刻。
我一胡吃海喝了几十年的中国胃的权威性,被外来和尚的标准连环暴击,不是大辱是什么!群嘲米其林好像变成了一种味觉正确。
我不是食评人,讲不来法餐赏味的那套圣经门道。但米其林评星标准之所以不被本土待见,是因为吃客和评审从一开始就没站在一根起跑线上——吃货对着一碟菜,问的是好不好吃;米其林对着一碟菜,问的是从食材鲜美、刀法火候到味道调和,它的做法对不对。
更要命的,“好不好吃”都是一舌一标准,血缘、地缘,重度纠缠。在翻完了北京米其林指南,从摘星餐厅到必比登推荐后我更加肯定:想要做最宽容的食评风向标的米其林,注定逃不开被反唇相讥的宿命。
我请教了几个土生土长于北京,并且到哪儿出差,第一件事都是快慰肚肠的媒体老师,对一二三星餐厅的看法,得到的反馈词面全部充满了刺刀色彩。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对必比登推荐的那张小吃单,出奇一致的宽容。
北京有美食吗?有,但真正“很北京”的口味:卤煮、炸灌肠、爆三样、炖吊子这些,通通难登大雅之堂。食材本身,在米其林星星“食材项”这第一道门槛就绊了。
但还算“比较北京”的必比登推荐的“下水菜”,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吃货又有多少能接受?那个内脏乱炖的卤煮,又咸又重口的炸灌肠,以及我始终没有勇气尝试的被形容成从男人臭袜子挤出来的豆汁,我一上海女人真心欣赏不来。这和北方人民永远不能理解,上海本帮红烧肉里为什么要放糖是一个道理。
但米其林沉淀了百年的评判标准,食材、口味、环境、摆盘、价格的分数比例设定,就是在这“众口难调”的险峻环境里仍然能找出突破口,而体现这是有科学性可言的。
北京米其林指南一点问题都没吗?当然有。新荣记摘得三星,我一上海人民都很难信服。米其林三星的标准,用最通俗易懂的话翻译下其实是:
一星:正好在你当下活动区域附近,顺路经过就能到的餐厅,值得去。
二星:和你既定行程不符,但绕路也是值得一去的餐厅。
三星:为了这个餐厅,打飞的都值。
你让我从上海打个飞的去北京,就为了吃一口在上海也能吃到,并且我还觉得性价比也不咋地的新荣记?Excuse me???
你对米其林的星餐厅,和对大众点评上的高分餐厅的心理阈值,一定是不一样的。你的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垫高了你的期望收益。三颗星,成本三级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自己的米其林榜单,我个人觉得最能体现中华美食博大精深的好东西,全掖在了顺德。但为什么没有一本“顺德米其林指南”?北京、上海、广州,这是中国最大的三个交汇融通的城市,集聚效应带来最大程度的包容,即是允许各方口味的存在。
所以北京米其林指南的星星里有台州菜,上海米其林指南里的星星有法国菜,至于广州米其林指南……羊城高手如林,平均水准太超纲,就不多指手画脚了。
别把《北京米其林指南》看得莫须有的沉重,放轻松点!对你喜欢的人说一句:听说北京米其林指南有这家餐厅,要不我们去试试?难道不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话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