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轰炸机,就是一支战略空军的实力体现,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二战以后,随着航空工业的进步,轰炸机的门槛越来越高。二战结束后,除了中英美法苏五大国以外的国家,也有不少还保留着轰炸机。但是在80年代后,轰炸机的拥有国数量却紧缩到两只手的手指头就数得过来。
普京曾经说过,"抗议千次万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的机翼摇曳一次"。这句话本身不无道理:如今,战略轰炸机的拥有国仅有中美俄三个,这三国却也是当今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三个国家。不过,也就中国是从一穷二白慢慢发展到现在这样的。
说到解放军的轰炸机,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轰-6。在轰-5全部退役以后,轰-6成了解放军有且仅有的在役轰炸机。作为战后第一代喷气式中型轰炸机,轰-6的原型图-16早在1952年就成功首飞,1955年交付苏联空军。当然了,这么一款合适的平台在原产国也有很多改型,电子侦察型、空中加油型甚至是海军型,都有。
不过在原产国仅生产了2000来架,1966年便开始逐步退役。在图-16机队开始退役前四年,图-22"眼罩"轰炸机进入苏军服役。次年,轰-6项目正式启动,苏联提供了一批图-16和大部分的技术、图纸等,并授权中国生产。
这款轰炸机在当时仅仅是中型轰炸机的水平,如果放到现在来看一架战斗机就能承担其绝大部分任务。据公开资料显示,最大起飞重量仅有75.8吨,最大着陆重量55吨。最大载油量34.22吨,最大载弹量9吨。当时采用的是国产涡喷8发动机,而涡喷发动机的一大特色就是耗油量巨大。尽管轰6能够携带34.22吨燃油,却也只能支撑其飞行5760千米,作战半径仅有2000公里左右。
虽然各项指标早已经不尽人意,但轰-6毕竟还是一款比图-4战略轰炸机还要超前不少的轰炸机。而在轰-5、图-4、图-2等等轰炸机逐步退役以后,轰-6就成了解放军空军的"独子"。曾经的轰-8大型战略轰炸机计划,多个型号都是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的。
如今的轰-6K,却已经成了最大航程达到9000千米的准战略轰炸机。虽然这一路上都针对各种需求,结合现有科技对轰-6进行改装。但是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基本上是对机载航电进行的改装。在发动机、机组成员的逃生系统等方面,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让轰-6正式转型为"战略轰炸机"的,还是轰-6K。
在挂载各型大型空面导弹执行任务的需要出现以后,轰-6的原配涡喷-8已经根本不能满足使用了。这时,适用于大型远程航空平台的D30-KP2发动机随着伊尔76的引进来到中国,这才有了轰-6K的诞生。
为了原配涡喷8的翼根发动机短舱能顺利塞进D30-KP2,科研人员针对发动机唇口和尾喷管进行了大幅度的修形,增大了发动机舱的直径。对主翼、尾翼等都作了适当的改动。最大的不同在于机头,原本的玻璃领航舱更换为大型机载雷达整流罩,原本轰-6下巴的保型雷达整流罩被取缔。
轰-6的气动外形首次大幅度修改。原本的7门23mm自卫机炮肯定也全部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对抗系统和箔条、红外诱饵弹等等。由于机载航电的增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让轰-6K的机组成员数量下降到四人:机长,驾驶员和通讯员、领航员。其中,通讯员兼顾电子对抗员,负责操纵机载电子战系统与敌电子战系统进行电子对抗。领航员兼顾机载武器的投放。四名机组成员都有独立的弹射逃生系统,机组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即便是同期诞生的B-52,也在一路地改改改。迄今为止也仍然是美国空军重要的现役战略轰炸机。轰-6的生命力之顽强,恐怕连原产国的科研人员都没有想到。曾经担任图-16飞行教官的安德烈维奇甚至找到了中国代表队飞行员,问了一句:你们现在已经不用图-16了吧?
虽然图-16早已经退役了,但轰-6还得接着用。而且轰-6K和轰6-KH都是未来十年内绝对的主力轰炸机。而轰-6K接下来还有改型:拥有了空中加油能力的轰-6N。即便在新一代战略轰炸机首飞、量产乃至形成战斗力之后,轰-6K和轰-6N等等仍然会接着服役,可以再战20年。
实际上,现代战争对于战略轰炸机的要求反而不是很大,或者说用到战略轰炸机的战争发生频率不高。作为一款战略轰炸机,它的任务是向目标投射巡航导弹而非无制导、无推进器的航弹。更多的反而还会是诸如战略威慑一类的任务。轰-6K正是这样的平台,但这不代表轰-6K不能打仗。一旦烽烟再起,轰-6K将会是战争打响时直刺敌心脏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