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2020-02-22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文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学生集体“给钉钉评一星”的背后

由于疫情,好多地方都延迟开学了。为让学生们停课不停学,钉钉推出了在线网课功能,让老师学生在直播间上课,一度,钉钉的下载量位于榜首,不过,没高兴几天,烦恼就来了。

不知谁说的,只要app评价在一星,就要被下架!

消息传来,钉钉的一星差评瞬间激增,全国学生涌来打差评,随意浏览下,都能感受到来自中小学生的愤怒。

为了制止“1星差评”,钉钉自制了部动画,甚至喊小学生“爸爸”.....

这是战“疫”过程中,比较搞笑的一件事。

虽然,不乏学生们不辨是非、从众、恶搞、盲从的心理在其中,但是,从中可见现在的孩子对学习普遍兴趣缺缺,不想学、不爱学又不得不学,怒气没处发,钉钉就成了发泄对象。


“因为疫情,开学延迟,孩子问题一大堆”,这是真的吗?

疫情之下,虽然有线上授课来补救,可是,对好多熊孩子来说,隔屏外的老师能耐我何?很多人不想上网课,就趁着白得来的假期,睡懒觉、刷手机、玩游戏。

有老师反映,上网课后,有的孩子中午12点还没起床,却躲在被窝假装打卡。

老师生气,家长焦虑,疫情之下,家有上学娃,孩子的学习,成了好多家长头疼的大事。

男孩13岁,每天就是爱看抖音,玩游戏,写作业就是糊弄。会的也不写,就说不会,给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没有一次完成,昨天晚上我俩吵起来了,他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没有按照自己做的计划完成一点都不觉得错了,给他讲道理也不好使,还是那样。疫情结束不知什么时候,孩子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怎么办呢?

家长的担忧无措,隔屏都能感觉到。

表面看,因为疫情,让孩子的假期延长,导致不爱学习,沉迷游戏,实际上,这种状态不是忽然产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以说,之前就有苗头,或者,早已显露,只是家长不像现在这样24小时全天和孩子在一起,没有及时捕捉到。

其实,并不是因为疫情让孩子的问题一大堆,孩子不爱学习,关键原因在于缺乏“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对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其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和评价。

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自己好的,当然包括孩子。

试问,哪个学生不想成绩好、分数高,哪个孩子不想上名校、考清华北大?

之所以有的表现差,看上去对学习漫不经心,像这个13岁孩子,作业糊弄,整天玩游戏、刷抖音,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差,自我评价低,失去了信心,他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是负向的,觉得在学习这件事上,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取得好成绩、上好学校,学也是白学、没用、耽误工夫,还不如找点乐子,玩会游戏、刷会视频,让自己开心一下。

“自我效能感”差是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原因。正因为自我效能感差,“我不行”,孩子失去信心、没有斗志,自暴自弃,放弃自己,表现糟糕。

仔细想想,这样的孩子也很可怜,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怀和引导。

这样做,提高“自我效能感”

  • 增加成功体验

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的需要,家长都尽最大能力满足,但是,却极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要:吃营养品、穿名牌、上贵族学校、找私教,把孩子保护得很好,却往往忽略心理需要,而一个人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没有心灵上的引导,无法获得成功的感受和体验。

就像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乔英子一样,为让女儿上名校,精心做各种好吃的、找各种辅导材料、帮女儿屏蔽掉一切不利考试的因素,但是,女儿却抑郁成病,差点自杀。

家长以为为孩子考虑周到,就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该孩子撞的南墙、该孩子走的弯路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省,“成长离不开感受”,只有真正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得生而为人的自信和愉悦。

比如,小时,孩子走路时,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虽然不断摔倒,却在跌跌撞撞中,体会到了自己走路的高兴、自豪;

再比如,长大一些,如果自己系鞋带、洗衣服,虽然一开始,弄不好,但是,却在不断的调整中,孩子有了自信,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主宰感和操控感。

把简单的任务完成了,孩子感到自己了不起 ,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尝到了成功的甜头,长大后,在学习、生活上,会进一步去争取,获得成功,或者从哲学、宗教角度、人际之间包括能力角度,找到生存、生命的意义,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孩子现在看抖音、玩游戏,是一种肤浅的快乐,但他没办法,没办法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深刻的快乐,只能让自己沉浸在肤浅的快乐里,因为他没有什么经验,让自己能够坚持把学习弄完,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让自己安下心进行思考,孩子做不到。

不要过于指责、批评孩子,孩子现在这种状态,是有成长原因的:家长不放手,管得太多,不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不对生活负责,就不会对学习负责,就不爱学习。

  • 多看优点,少看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不过有时表现的不突出、不明显。

如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们常常焦虑、担心孩子被落下,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家长常盯着孩子的缺点,想方设法改过来,缩小和别人的差距。

像这个13岁的孩子,虽然写作业糊弄,但是,也在写,没有放弃不写,家长对这一点不予以理会,认为理所当然,孩子一无是处,否定、打击。

有个比喻很形象:孩子优点,要拿放大镜来看。你希望孩子成绩好、听话懂事,那把孩子当作你希望成为的样子来看待,不要整天像个监视器一样,

同时从孩子的感受入手,探讨孩子自我评价低、让孩子犯难的问题,帮孩子扫雷。

有的孩子,就是不愿意思考,一思考就觉得有困难;

有的不愿写字,写字多了就觉得累、烦;

有的觉得学习不能让我快乐,耽误时间,不能玩游戏、看抖音......

不管是哪个角度,家长都要和孩子探讨,从孩子的角度去讨论。

如果,孩子觉得题难,就要挑一些容易、简单的让孩子做,或者,让孩子找一找卡在哪,哪里思考不下去,怎样解决?

如果,孩子觉得写字累、难受 ,你让他把负性绪表达出来,孩子需要理解、共情,只有把这些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心情平静下来,攻击性变小了,才会把精力和思考能力用在学习上,而不是四处找出口,想要发泄,像给钉钉打一星等。

  • 只和起点比进步,不和终点比差距

孩子的成长一去不复返,过去的无法再追回,孩子已经表现出自我效能感差,学习状态糟,怎样来弥补呢?这离不开家长正确的进步观,只和孩子的起点比进步,不和终点比差距。

比如,这个13岁的孩子,家长通过和孩子交流,给孩子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由之前的三小时,哪怕只是减少十分、二十分,家长都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增加信心,在自律这方面,孩子可以做到,有能力的,是行的。

家长要调整自己,不要焦虑,别总看别人家孩子,作业写的多好,上了什么课,成绩怎样,或者,离中考、高考还有多长时间,这样下去会怎样等等 ,这些比较毫无意义,只会让孩子更没有自信,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我很差,无能为力,做不到,索性放弃,更加不爱学习。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更多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