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行长
来源:邓行长
原标题:银行也想造网红?呵呵呵呵呵
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都宅在家,直播和短视频着实又火起来。银行由于物理网点受限,也在探索网红在线上获客的应用。很多银行人都在想,如果自己是网红就好了,让粉丝把钱全部存到网点,任务分分钟钟就能完成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我也想跟大家讨论讨论这个话题。
网红经济的本质都在于放大“人”在商业活动中的传播及影响作用,讲究的是“流量”。核心在于能够驱动“大量人群”认同、跟踪、接受意见领袖的观点,这种认同的因素可能是因为颜值,可能是专业,也有可能是其他感性因素等等。
网红经济要能循环发展,必须形成一个闭环。先是流量支持(重金打造),然后成为“网红”(花钱维护),最后流量变现(收获),再花钱支持流量,支撑网红发展(循环),如此反复形成交替螺旋式上升发展。有很多网络名人,红极一时,但后来都销声匿迹了,也就是没有循环起来。
因此,银行要做网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银行的循环在哪?
如果说,没有这个全环节链路的考量,网红经济就无非是在手机银行APP上放个视频,与网红经济本身其实没什么关系,视频的效果也与APP中随处可见的功能按钮一样,对循环带动业务发展没什么太大帮助。
“网红带货”的逻辑在于:一是有足够多的流量受众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有足够强劲的消费体验性,这种观看体验立即产生一种购物的冲动。绝大多数的网红带货,都是以实物产品为主的,因为实物产品天然带有体验感,“演示”是最有效带动转化的方式。但是银行产品不一样,金融产品中除了银行卡、贵金属等实物产品以外,金融产品本身并不具备强体验性,同时金融产品与实物商品不同不该带有“冲动消费”的属性,自然网红经济在银行金融服务中的玩法,并不该是促成交易。
最后,对于银行来说,金融的属性决定了他不能像其他行业的网红一样。比如说到了要付费这个关键环节,就需要得有本行卡,但是线上开卡还是受到严格监管。就算是有了本行卡,怎么区分是客户自然增长还是网红直播驱动呢?即便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销售合规性及消费者保护是否跟得上?网红造成的声誉风险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去解决,银行就没有产生网红的土壤。
总结而言,网红经济在银行的应用,是一个挺好的话题,也是未来用户进行交易决策的重要支撑服务。但网红经济的推动落地的核心一定不是要求客户经理纷纷拍视频推销产品服务,分享朋友圈刷屏获得满足感。当前,银行的网红经济要发展,至少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总行需要制定流量采购及分发机制,解决“营销到人”的技术问题。没有经济上的激励,发文件喊口号吃大锅饭肯定做不起来。
2、线上转化流程体验要能跟得上,不能是完成任务式的做用户。很多典型的场景:一顿操作猛如虎,到了关键环节还要去网点激活。
3、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网红,网红的持续也不是“素人”能及,总行必须要在环境、造型、设备、运营上全程支持。在网红经济激烈的今天,背后的团队一定是制胜的关键。
4、银行的网红定位一定要明确,内容上以投资者教育,行业分析等入门内容为主,以实物产品为辅,重点突出差异性,体验感,打造粘性的客户关系。
5、搬运过来的新闻内容,财经评论,看上去高大上,实则干涩无味。银行网红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为王,要有持续性的原创输出,而这都不是银行网点客户经理轻易能干的活。
最后的最后,严肃的银行不是不能打造网红,而是还没有解决网红运营的一些问题。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专业的网红依然受到用户的追捧,我们也喜欢银行能够带来更多专业好玩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