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产业:三门工业的“殷实家底”

2019-07-21     台州楼事

本报记者 王依妮 鲍雯霞

驱车沿S214-S224省道从珠岙镇驶向海游街道,沿途橡胶企业星罗棋布,三门橡胶产业的“寻迹”之旅由此展开。

橡胶产业,是三门最厚实的家底、最原生的产业。但前期的“野蛮生长”,导致该行业在历经五十余年的兴旺发展后,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日益突出,改造升级迫在眉睫。2017年起,三门县向行业“隐疾”开刀,拆除、关停各类低散乱橡胶企业200多家,将近占到总数的一半。经过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造,整个行业产值、出口、利润等各项指标不减反增。去年,三门县橡胶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58%,利润同比增长53.23%,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家庭作坊”

橡胶产业是三门工业化起步阶段发展起来的主要产业,对改革开放后三门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推进,作出过巨大贡献,是三门工业发展的重要功臣之一。

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家庭作坊”,橡胶产业在珠岙镇与海游街道一带落地生根。沿路村庄曾经家家户户都剥过生胶线,那些冒着白烟、飘着刺鼻气味的橡胶作坊,生产着最初级的橡胶制品——蜊灰桶。

浙江鼎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小宋今年刚好60虚岁,作为三门橡胶行业的第一代创业者之一,他从事该行业已近40年,谈到三门橡胶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门的橡胶产业受天台、宁海影响较大,以出产低档橡胶产品逐渐起步。”

八九十年代,通过电线、线缆回收,三门的橡胶产业不断壮大,出产的三角皮带、输送带、铁路胶垫成为畅销产品,“家庭作坊”式生产是普遍现象。198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吴小宋从帮集体企业跑业务转向单独销售,创办了东海橡胶厂,一面自己生产、一面从当地小作坊收购橡胶制品。“当时,通过销售橡胶制品,我每年能赚到上百万元。”

从1990年开始,三门橡胶产业的经营模式从“小作坊”逐渐转向企业化经营,而进入21世纪后,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三门重要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县从事橡胶制品相关的生产企业有470余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工业总产值高达110亿元。其中,在三门县橡胶产业的发源地、集聚区,珠岙镇到海游街道的这一狭长走廊上,就聚集了四百多家橡胶企业,将近占全县橡胶企业总数九成。

形成门类齐全、技术水平稳定的产业体系

“中国胶带工业城”、“浙江省橡胶制品专业生产基地”、“浙江省胶带出口基地”、“浙江省胶带产业示范基地”、“浙江省胶带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在国内橡胶业的版图上,三门县橡胶产业逐步崛起,拥有多张闪闪发亮的金名片。

从手工制造到小作坊生产,再到大规模到工厂化运营,三门橡胶产业用了五十多年时间,从昔日的蹒跚学步,成长为健壮青年。

“多年来,三门橡胶制品从最初的活络带和普通V带开始,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了胶带类(三角带、同步带、平面胶带、输送带、汽摩V带等)、管类(水管、油管等)、杂件(脚踏垫、密封件等)、交通设施类(减速带、防撞块、路锥等)等四个大类上千个品种规格,几乎涵盖所有除轮胎外的橡胶制品类别。”三门县经信局副局长莫敏峰介绍,目前,三门生产的V带系列产品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35%,输送带产量占全国的15%,切边带、汽车V带、同步带等产量占全国的22%以上,交通设施产品产量占全国60%-70%。

当前,三门橡胶行业拥有1家A股上市企业三维股份及2家拟上市企业,共有3家橡胶企业进入中国橡胶工业100强企业,2家企业进入全国V带10强,1家企业进入全国输送带10强,1家企业进入全国履带10强。此外,三门橡胶行业还制定或参与制定了90多项行业或国家标准。

如今,三门橡胶已形成一种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在这片丰沃的工业“土壤”上,三维橡胶、元创履带、奋飞橡塑、世态实业、大华铁路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以一种厚积薄发的形式带动产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决心:“不破不立”

早年,因为历史的机遇和市场的必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橡胶产业理所当然的迎来了辉煌的发展契机。

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客观周期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由于前期该产业主要以自由发展为主,一直以来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整个行业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日渐突出。

转型压力大、环境影响大、安全稳定压力大……“粗放型”的产业增长方式,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恶果,产业发展开始受到资源环境的“硬”约束。珠岙镇常务副镇长卢永服对此表示担忧,他介绍,在三门的橡胶制品中,胶管胶带类所占的比例很大,特别是交通设施制造企业较多。改革开放后,橡胶产业飞速发展,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偏低,行业、县域内的同质化竞争相当激烈,在市场波动中很容易受到影响。

“‘低、散、污’企业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要素,环保问题突出。许多小作坊式的‘三合一’企业,消防隐患很大,以高耗能的生产模式占用了大量能耗,同时,他们基本上都无法提供财政收入,对社会的贡献水平极低。”卢永服说。

俗话说“不破不立”,在遭遇瓶颈后,三门橡胶业站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口。

“破”——2017年4月,三门县打出“拆、治、关、转”组合拳,在台州率先打响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拆除、关停各类低小散橡胶企业200多家,助推橡胶产业凤凰涅槃。

“立”——在三门,橡胶产业优化提升的路径探索不断深化。为了产业集聚发展,做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三门县将新拓展工业用地、盘活的闲置土地优先用于橡胶小微园、轨道交通产业园、橡胶科创平台建设,谋划了4400亩橡胶高新园区,并全速推进800亩橡胶小微创业园建设。此外,为解决环保问题,三门县组建了三门第一联合密炼中心,投资6000多万元引进国内领先的270密炼机,能解决95%以上的粉尘和90%以上的热气污染,为橡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打碎了原有的“低、散、污”产业架构后,三门橡胶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整个行业的产值、出口、利润不减反增,被列入全省“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

三门橡胶产业转型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破”是产业重构的开始,“立”则需要不断跟进,加快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当前的橡胶产业,已经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点,但高质量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伴随着汽车行业的下滑,与汽车主机厂配套的相关企业受到了一定影响。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橡胶制品的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1-6月,三门县橡塑制品行业的51家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26.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1-5月,橡胶出口增幅5.22%,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55个百分点。

“企业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品牌美誉度、提升品牌影响力,才能“把手里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莫敏峰指出,尽管政府部门鼓励企业不断强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对此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帮助搭建产学研平台,但产业转型的创新主体仍是企业自身。

吴小宋自2010年开始,主攻国外市场,在多年的经营中,深谙产品质量过硬才能受到市场肯定的道理,坚持以高端产品铺平出海之路,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关税大幅上调后,客户要求暂时缓一下,并没有直接终止合作。现阶段,企业经营已恢复正常,结合退税,企业的经营利润基本不变。”吴小宋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4FGGwBmyVoG_1ZYQ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