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买第一台电脑时,女儿大约七岁,当时他不让女儿玩电脑游戏。过了几天,他发现女儿每天晚上主动早早睡觉,可白天起床却精神状态反而变得更差了。
他感到很奇怪。
直到有一天,他半夜醒来,发现书房有一闪一闪的光亮。他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女儿半夜偷偷起床玩电脑! 他这才明白为什么女儿每天那么早睡觉却精神疲惫。
大冬天的,孩子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够拼的了!
那么,面对自己不喜欢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孩子会怎样呢?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拖延,比如很多孩子会把作业拖到最后来做。
另一种方式,就是转移注意力。这是许多孩子在无法逃避和拖延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主要策略。
比如,在不喜欢上的课堂中走神、在写作业时心不在焉。
我们常常会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专注力不够,所以才"开小差"。事实上,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喜欢。
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一些孩子表现的"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因为他们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
同时,他们的心理阻力变大,感觉时间被拉长,恨不能早点结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批评责骂孩子没有效果,因为孩子根本没有在听。
这还可能造成孩子会为了提早结束不喜欢的事而马虎应付,草草了事。这样的孩子,学习效果当然是不好的。这也是许多智力相差不多的孩子,学习差距却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孩子对时间的感觉不准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时间长短的感受有着很大的差别。
比如,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时,能够全情投入,愉悦专注,常常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做不喜欢的事情时,会感觉到时间特别漫长。
许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明明花了很长的时间打游戏,却觉得"我没有玩多久";明明只做了半个小时的作业,却觉得"我已经学习了很久"。
这个时间体验是主观的,也叫心理时间。
这样的心理时间,还会让孩子进入一种误区——不自觉地延长游戏的时间,缩短学习的时间。
心理时间的特点是跟着感觉走,随着心境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在一个过程中身心和谐、感觉愉悦,没有心理冲突,没有心理阻力,就会感觉时间飞逝。"心流"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
反之,一个过程令我们感觉痛苦难受,或枯燥乏味,我们就会因为身心冲突而产生较大的心理阻力,时间被拉长。
比如,孩子玩游戏、看动画片、做自己喜欢的事,几小时都不嫌多;但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枯燥地练琴等,半小时他都能感觉到度日如年。
此时,开小差、走神等就成为了他心理调解的一种方式。
因此,处在高心理阻力状态下的孩子,做事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
而那些能够进入心流状态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享受生命,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恨不得不用睡觉。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充满热情,高效而富有创造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要培养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快乐地学习,给孩子正向的鼓励。它其实是在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在提升孩子做事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时间和生命的质量。
你或许没有体会过孩子真正想做一件事时的强大动力,但你一定见过一个孩子可以因为打游戏而忘记了吃喝和睡觉。当一个孩子强烈地想做一件事时,即便外界的阻力再大,他的内心却是没有阻力的。就像前面的那个女孩一样,可以在冬天的每个半夜起床玩。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你越禁止一件事,可能反而会激起孩子对这件事的强烈兴趣和向往,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反之,适当地允许和满足,孩子的动力反而没有那么强烈。
你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很多父母尝试用赏罚来激励孩子,却总是效果不好。
例如,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好,承诺给他买玩具、买好吃的,但似乎只能短期有效,时间长了就不管用了。我们发现孩子犯了错、或表现不好时,打骂或用其它的方式惩罚他,结果是,没过多久一切照旧,孩子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质性改善。
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些激励只能带来暂时的快乐满足,无法给孩子长期的满足。
如果父母在孩子高效完成作业后,虽然给了孩子物质奖励,却又给他增加别的练习,那么这种奖励的效应也只是带给孩子暂时的快乐,却无法抵消他内心对练习过程中心理时间延长带来的痛苦感觉。
凡是外界带来的,没有触动到内心的快乐,都是短暂的。
长期的快乐满足是什么?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感觉:比如掌控感、成就感、被信任等等,那是一种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把时间作为孩子的奖品,就是当孩子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后,剩下的时间就是他的。他可以自由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孩子高效完成作业后,他可以自主支配时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动画片、看书、画画、打游戏。这时候他的快乐内心的自我掌控感,还有"我通过努力赢得更多自由时间"的成就感,还有被允许、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来自于内心,随着心理阻力的变小,学习过程也变得快乐起来。
这会形成一种正向的良性激励,让他越来越知道如何把控时间,并渐渐提升高效学习和工作的技能。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