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与我们的期待相去甚远,怎么办?这位妈妈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2019-11-17   素质教育观察

在简单心理的头条号里看到一位妈妈的故事。这位妈妈坦言,从女儿出生起,就一直不喜欢她。因为女儿完全不符合她所期待和想像中的那样:

有双大眼睛,喜欢蹦蹦跳跳,笑容很甜,可能还少颗牙,非常聪明伶俐,周围的小朋友都喜欢她,小男生都暗恋她......

现实中,女儿连一个普通孩子都不是,她身体瘦弱、心智发育迟缓、性情古怪、孤僻敏感。

她不好好吃饭,总是嚎啕大哭甚至呕吐,不用蜡笔画画,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与人眼神交流,听到撕纸的声音就大喊大叫。

她从来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却常常爬到滑梯顶端,哭喊着要人把她抱下去,她甚至不能回答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

可想而知,照料这孩子有多艰难,妈妈也因为焦虑而变得神经质。

也许是感应到了妈妈的失望与排斥,女儿也十分排斥妈妈,而妈妈在因自己无法亲近女儿而感到内疚的同时,更多的是生出失望与愤怒。母女间天然的温情连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的苛责与女儿的抓狂。

可爸爸却能够轻松自在地与女儿相处。他一直深爱着女儿,尊重女儿的一切。他不因她的古怪行为而变得紧张焦虑神经质,他夸张地模仿女儿,时常逗得她哈哈大笑,然后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他的无条件接纳,让温暖在父女间流淌着。

这强烈的反差,一度让妈妈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具备好母亲的能力。

然而,小女儿的出生却让妈妈打消了这种怀疑,符合妈妈期待的小女儿,成功地激发了妈妈的母爱。

当6个月大的小女儿兴高采烈地同父母玩着躲猫猫时,3岁的大女儿只会坐在地板上嘟囔着从书里和电视中看到的短语。父母喊她一起玩,她却答非所问,嘴里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话。

两个孩子的鲜明对比,让妈妈开始用失败的有色镜来看大女儿。

一次,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孩子们都在玩跳伞游戏,大女儿却溜了出来,妈妈批评她“又开启了反社会模式”。这时,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却说,大女儿“很聪明,不把时间浪费在她不喜欢的事情上”。

妈妈一下子愣了,这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需要换个角度来看孩子了。

其实,妈妈也曾联系过几次心理医生和心理学家,向他们描述大女儿的种种怪癖行为后,他们告诉她,这孩子有着一个敏感的灵魂。妈妈却没有去了解孩子内心的脆弱,她执着地认为女儿是有问题的,没有人能与她感同身受。

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妈妈终于意识到:

自己曾经对女儿的期望,是无法达到的。而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意味着每一天都在让她走向失败。

比如,由于大女儿是个高度敏感的孩子,不仅无法进行眼神交流,哪怕你轻声细语地跟她讲话,对她来说也像是拿着扩音器在她耳边大喊。这就是为什么她听到稍微大一点的声音就会抓狂。

“请爱并尊重你所拥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曾希望自己拥有的孩子”,这句话深深击中了妈妈,她知道自己需要抛弃之前的那些期待,让一切重新开始了。

一天,大女儿拿着自己画的彩虹独角兽,告诉妈妈,她想用它作为自己生日的邀请函。妈妈克制住了内心把这幅画扔进垃圾桶的欲望,将它印了出来,并将邀请函发给了45个孩子。结果令她吃惊——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女儿的创意。

终于,大女儿在7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她所有奇怪的行为与情绪、以及她弱小的身体和艰难的沟通,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原来,这么多年来,女儿一直在这种病症与母亲的不信任中挣扎着,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让孩子失望的人。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妈妈的内心也燃起了要治愈这种疾病的希望,希望可以挽回之前对女儿的伤害。

随着妈妈对诊断结果的了解越来越深,对大女儿也变得越来越温柔,女儿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她开始与人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学会回答简单的问题。虽然还会不时地感到焦虑,偶尔也会尖叫,但开心的时候居多。虽然她还无法做到很自然的眼神交流,但妈妈每天都在努力支持着她。

现在,孩子会经常跑着跳到妈妈怀里,用她标志性的“眼镜蛇式”拥抱紧紧夹住妈妈的腰。她还进入了体操队,参加了许多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这位妈妈的故事里,也看到了许多妈妈的影子。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说的简直就是我”。

原来,我们都对孩子怀有期待,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想像的孩子。但现实中的孩子,往往会与想像的不一样,有些甚至“令人失望”。这时,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无法接受。当我们只接受自己心中的想像与期待,却不接受现实中那个真正的孩子时,爱就很难发挥出来。正如文中这位妈妈之前那样。

是孩子的问题吗?

其实孩子真是无辜的。为什么在无条件接纳和尊重自己的爸爸面前,女儿带给他的是轻松和快乐,在紧张焦虑和苛责的妈妈面前,女儿却成了一个惊恐不安而歇斯底里的小孩?因为,孩子很容易捕捉到父母的情绪,他们会很敏锐地感觉到父母是否发自内心地爱自己。

是什么让她们有了好的转变?是妈妈的改变。

所以,请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比较,不要紧盯着孩子的问题,换个角度看孩子,你会发现真的不一样。就像另外一个妈妈说的“她其实很聪明”,就像其他人喜欢她的创意一样,这一切都让妈妈感到意外和惊讶。

所以,请无条件接纳你的孩子,尊重真实的孩子,而不是在想像与期待中养育孩子。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意味着每一天都在让他走向失败”。真正的爱是,爱并尊重你所拥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曾希望自己拥有的孩子。这样的爱才有创造奇迹的力量。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