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量子速读”火了。
因为相关培训机构宣称1-5分钟可看完10万字,过后还能复述80%。
而要实现这个壮举,只需要不断地翻书即可,哪怕你都没有看清楚书里的内容。
是不是想想都醉了?
被舆论截住的“量子速读”现在何去何从了呢?
来源于新浪微博
来源于新浪微博
没有想到吧,人家根本不怕媒体曝光,边查边扩散,各地加盟费100万-1000万不等,还说出名了,正好给他们省了广告费。
此刻,小郎大脑不由想起那首火爆抖音的bgm:
“哈哈哈哈哈
打不过我吧
没有办法
我就是这么强大
哈哈哈哈哈
追不上我吧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哈哈哈哈哈
被我打败啦
全都一起上吧
我根本没在怕......”
说起来真是让人堪忧:这届父母到底怎么了?这么明显的骗局咋还会有人上套呢?还不止一两个......真为那些孩子捏一把汗!
这个事情还未解决,这两天浙江又火了。
前有“减负”热潮:小学生晚九点,初中生晚十点可以不做作业。
家长:万一下班晚,那孩子的作业是不是不用辅导了?
那作业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
来源于人民日报微博
“可以拒绝做作业”的梗还没有消化掉,“智能头箍”的事儿又爆了。
浙江金华金东区某小学生佩戴声称可以监控“上课时是否走神”的“智能头环”事件又愈演愈烈。
生产该头环的强脑科技回应称,头环并非用来监控学生,是训练学生专注力。
有学生反映说,如果被测到低分被家长看到,自己会有压力。
也有一些人关心孩子失去了自由......
针对有质疑头环会给学生制造精神压力,该公司称头环不需长期佩戴,每周训练戴一次即可。一个周期21天,可提升专注力。
“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学生也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一时间,网络议论甚嚣尘上。
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反馈说,可能是因为心理暗示作用,学生们的专注力确实有所提升。但是由于舆论压力过高,目前该小学已经停止使用。
目前该款产品在线上也有销售,售价高达3000以上,在争议不断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家长买单。
这究竟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可大范围投入教育教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产品呢?
还是又一次收割一众家长的“智商税”?
不少教育专家表示:
“对于技术用于教育教学,必须立法规范。”
“让学生佩戴智能头环检测注意力的做法没有科学性。”
“任何一个孩子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比如说小学生最多只能集中十几分钟,孩子的注意力有基本的规律,不能违反基本规律,要求孩子在更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佩戴智能头环检测的方式把孩子当作机器,成为没有主体性的对象,这样做法违反基本的伦理。任何信息化的工具或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的使用者来说,只能当作工具使用,而不能超越人来使用,否则会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发展有害。”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大力推进,研发出来的各种产品五花八门。以前玄乎其玄的产品,慢慢落地成现实,非专业人士真的很难甄别!
其实像文中提到的“智能头箍”并非只有一家公司研发出品,还有很多公司都有类似脑电波概念产品,尤其是线上销售的还不少,不过只有这一家碰巧引爆网络了。
至于事实究竟是怎样,还得静待后续发展。
不过也足够引起我们的家长反思了: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真的有这么着急吗?
这届小学生也太难了点!
该如何去抚慰家长焦虑的心呢?
欲速则不达,学习要循序渐进
孩子的学习都是有规律的,有时候不要一味地求快,这样反而会走很多弯路。教育是没有捷径的,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捷径走,那世界上很多人都成为了天才,那还有老师什么事儿呢?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学渣天天嚷嚷着要逆袭了!
读书的时候,谁不希望自己能博览群书,最好是过目不忘,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举一反三,侃侃而谈!
这一些确实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孩子能够循序渐进,坚持刻苦,才能办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欲速则不达。希望家长们尊重学习的规律,科学用脑,循序渐进,稳打稳扎,才能慢慢攻克学习的难关。
调整心态,给孩子一点耐心
并不是说希望孩子成绩好的家长就是功利的。功利也并非不可取,但是也要适度,权衡一下利弊之后再选择。
对于那些明显就是“伪科学”的产品还是要保留一定的理性。
孩子那幺小,很多东西都不能判断好坏。如果家长这个时候没有把好安全、质量关,那么孩子将会经受怎样的“精神压力”呢?
就那个量子速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可为什么就有那么家长趋之若鹜呢?难道真的是怕输在起跑线上吗?
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吧!不然被当做小白鼠了还偷着乐呢!
不知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伴成长,快乐学习。
小郎愿和您一起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