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不忘赤子心 永系祖国情

2019-09-24     涟源检察

点击上方“涟源检察”关注我们

【2019年58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讴歌伟大祖国70年的沧桑巨变和历史性成就,涟源市检察院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专栏。今天推出第十篇,涟源市检察院办公室干警龙海婕撰写的《不忘赤子心 永系祖国情》。

龙海婕

涟源市检察院办公室干警

不忘赤子心永系祖国情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我的祖国和我,就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从小听着李谷一老师对祖国的表白而成长,即使未曾参与那些建国的艰苦岁月,我内心那颗赤诚的爱国心依旧如无尽木般燃烧。值此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我想结合23年浅薄的人生经历来说说对祖国深沉的爱。

一、紫荆芬芳倚墙来,骨肉依偎不舍断

1997年,是我出生的年份。那一年,快乐大本营开播、大风车动画城迎来黄金时期,更重要的是,香港自治特区正式回归祖国。那一年,身处襁褓却能经历这一感人盛事,见那英国旗缓降,看那五星国旗高飘,我的民族自豪感早已根植于骨子里。

2008年,是我进入蓝田中学就读初中的年份。蓝中的校花是紫荆花,长在第一教学楼楼下的墙角花栏里。那时,老师跟我们说,香港的区花也是紫荆花,大家便争着去瞧。所以你看,若不是香港区花,大家的兴趣也就没这么浓厚了。记忆里的紫荆花,是一簇簇紫色的花,紧紧连着枝丫生长,枝丫坚硬,花瓣柔软,像极了中国人的性子。搜着百度百科里的紫荆花,也说它原产于中国,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我觉得对。百度百科很少让我觉得心旷神怡。

2014年,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年。那一年,我认识了第一个来自香港的朋友,莫茜涵。她说着一口软糯的港式普通话,跟我们介绍她老家在广东汕尾。这种感觉是新奇的,大家都围着她,想看看来自香港的朋友跟我们有什么不同。莫茜涵是我的室友和好姐妹。在北京读大学的四年,我们最喜欢吃的是校门口的哈尔滨烤冷面,最喜欢去的餐馆是重庆井格火锅,最爱去玩的地方是南铜锣鼓巷和二环老胡同。大学毕业后,她回了香港,我回了湖南,相约着以后再见面的日期,在微信上互相说着“来我工作的地方看看”的话,更像是亲人间的不舍。

于是在今天,回想着这些画面,不禁感慨万千。骨肉般的情感不可割舍,如同紫荆花般,要彼此依偎,才能是紫荆花。

二、海峡与故乡

大三那年,我被选为公费交换生,前往台湾世新大学学习。

坐着跨越海峡的飞机,十多个小时,漫长而欣喜,期待见到这座岛屿最美的模样:垦丁的晴天、台北的夜景、基隆的海味。下了飞机,学校派了代表团热情迎接我们,举着那块牌子,上面写着“大陆姊妹学校交换生”。姊妹两个字,让我们对这片陌生的岛屿产生了浓厚的安全感。

国庆节的假期也是在学校度过。那天一大早,我便在朋友圈发了动态,祝贺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每年都如此,只不过这一年的发出地点不同。那一天,和几个同学约着去台北故宫博物馆看了看,去阳明山走了走,风是暖的,好不惬意。

半年后,想家的情绪日渐波澜,常不经意间想起余光中的那句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宿舍楼下的711三明治和烧鸭便当,校门口的珍奶和冰沙都比不过附近山东面馆里阿公阿嫲的混合口音来的亲切。

“你是大陆过来的女生吧”、“是北京人吗”,时间就在这些问题中慢慢过去,但就是这段时间,让我明白了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明白了心底里对于祖国深深的热爱。

三、领悟赤子心、永系祖国情

2019年8月,我正式成为了一名检察机关的公务员,对于初心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价值的赋予。不忘初心,是铭记自身成公的初心,牢记自身的职责与为人民服务的一份公心、关心和爱心;而领悟初心,则是对于成公初心的一种再思考、再领悟、再调整------调整思路、领悟奥妙、思考发展。如何更好的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就需要不断去践行自身的使命,抓好落实,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工作水平与效率,不辜负自己的那份初心。

做好以上这些,于我而言,不仅需要身份的转换,更需要心态的转换:着眼处从家庭转变到国家;善待者由亲友扩展到群众;把工作意识从完成提升到雕琢。需要学习的不仅有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也有美人之美、美人与共的大同之道,更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情怀。相信只要尽心尽力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祖国最好的表白。

(编辑:钟莎 编审:周超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ASYZG0BJleJMoPM3k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