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雪满山的五台山下来,到太原找个小旅店住下。
早起,出旅馆,615路公交车到柳北站,步行一段路到清和元,主流的头脑老店。推门而入,门内排了足有三四十人,依次点餐领餐,人流缓慢前行,后面陆续还有食客来到。请教排在前面的当地土著老伯,领教一下点餐的套路,在心里默认了菜单。点了单碗的头脑、一两稍梅、一小壶热黄酒、一个饼子。
(太原小吃“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太原小吃“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稠稠的白汤里,有两片藕,两段山药,还有三块羊腰窝肉,肉很烂很香,藕片脆嫩,山药绵软,汤略微有点面糊味,不是老汤那种浓厚的感觉,平淡或是寡淡的一些,所以吃头脑的时候要配上一小碟花椒粒腌的韭菜。头脑单碗和双碗的区别就是双碗多了一碗底汤。
黄酒烫的很热,口感偏甜,相比绍兴花雕,酒精的冲劲更突出一些。稍梅就是羊肉馅儿的烧麦,没什么特别的。
当地人有的点一个帽盒,掰开泡在头脑里,就是烤出来的空心小烧饼。热汤配着热黄酒,吃的胃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
中午到了清和元对面的郝刚刚羊杂割,好家伙,也是排了长长的队伍,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土著,说实在的,好多年没见过吃饭还要排队的场面了。
店堂高挂的菜单上,没有太多的花样,就是羊杂或羊肚丝或羊肉汤,主食只有油酥饼,点了一碗羊杂加肉汤和两个饼。
厨房里一口巨大的汤锅沸汤翻花大滚,餐台上摆满了一碗碗配好的羊杂羊肉+粉丝。三个小伙子手脚麻利,斜端起汤碗,从大锅里舀起沸腾的热汤,反复冲烫多次,最后在汤碗里加满热汤奉客。
端过来,自己加上葱花香菜末,㧟两小勺油泼辣椒,撒一点胡椒粉,汤色奶白,羊杂香烂,粗粉烫的恰到好处,熟透了,还保留了一点咬劲。
晚上九点的火车,太原城里闲逛,一个小市场里,喝了碗太原的丸子汤,微咸,还是挺鲜的,面多肉少的炸丸子,切成三角块的炸豆腐,加上葱花香菜,还算不错。
没来太原之前,心里默认了菜单:
清和元的头脑,郝刚刚的羊杂割,还有就是想吃顿莜面栲栳栳。
下午逛完迎泽公园,在太原大街小巷里到处游走,都是做莜面面条的。也没再看到像清和元或郝刚刚那样排着大队吃饭的场面。
好容易找到一家,还有几桌食客,店名吕梁人家,正好有莜面栲栳栳。
点了一份台蘑羊肉臊子的蒸栲栳栳,看邻座有人在吃蘸料的白豆腐,也点了一盘。好大的一盘莜面栲栳栳,香浓美味的台蘑羊肉烩红椒臊子,浇在莜面栲栳栳上,夹起一筷子嚼嚼,满口莜面的浓香,得偿所愿啊。
豆腐点的很硬,应该是用石膏点的,很有嚼口,蘸着西红柿鸡蛋卤吃,别有一番风味。
吃的肚子饱饱的,结束了太原城美食之旅,该上火车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