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5亿,《双子杀手》口碑票房失利,其实大众还是不懂李安

2019-10-22   倒映电影

李安的新片《双子杀手》“搞砸”了。

豆瓣评分7.1,IMD5.7,Metacritic38,烂番茄新鲜度25%。


截至10月21号,北美票房只有2800万美元左右,国内票房仅为1.54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

《双子杀手》的制作成本是1.38亿,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这部电影可能会亏5亿多人民币。

随便翻一下豆瓣评论,满眼都是差评——


一片批评声中,还不少自诩为“李安死忠粉”。

对于这些所谓的“影评人”、“大V”们,我只想问一句:你们站在精英主义的高地上不冷吗?你们真的热爱电影吗?

如果真的热爱,那你为什么无视李安的努力,否定电影的未来?

现在反对4K+120帧+3D的人,跟当初反对有声电影、反对彩色电影、反对3D的人有什么区别?!

先驱者们永远都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探索着电影的未来,而愚昧的人抱着已经死去的知识嘟囔着废话。


用自己的方式讽刺好莱坞

在我看来,《双子杀手》不仅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李安式”电影,还是李安对未来电影在叙事、电影语言方面的革新与升级。

这部电影最受诟病的地方在于剧本。

剧情简单总结一下,就是51岁的特工亨利与其克隆人小克之间的纠葛。

“克隆”这个题材在今天已经不新鲜了,毕竟《双子杀手》的剧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写好了。

很多人都在说故事很老套、无聊、没有悬念、像上世纪80年代的动作片,跟我们印象中类型与深度并存的“李安式”电影大相径庭。

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剧本实际上充满了李安的影子。

李安最常探讨的话题是父权。

从“父亲三部曲”开始,“父权”就是李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三部电影里郎平饰演的老父亲,简直就是传统中国式父亲的化身。

在《双子杀手》中,李安也终于完成了“弑父”——亨利替小克杀死了自己的养父克雷。

其实,看到安全局的大boss克雷以一个父权大他者的形象出场时,就能意识到,我们正在遭遇李安。克雷以不容置疑的言语命令着小克完成任务,督促他击杀掉自己的本体——亨利。

除此之外,片中唯一的那个女性丹妮,也是个纯粹李安式的女主角。

从“父亲三部曲”,到《理性与感性》、《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组成的“情感三部曲”,再到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李安对待女性的态度始终是极其尊重的。

尤其是《卧虎藏龙》里的俞秀莲和玉娇龙,这两个女性形象没有一丝一毫通常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也就是没有把女性当作“第二性”,把她们的身体当成视觉奇观来利用。

就算是《色戒》,你也不能说李安在利用汤唯的身体,因为梁朝伟不是也脱了吗?

在《双子杀手》里,丹妮不再是普通好莱坞大片中前凸后翘只会添乱和等待男性拯救的弱女子。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形象的穿着非常中性化,甚至是在刻意掩盖女性性征。

最主要的是,丹妮非常强悍——

夜晚打架的那场戏,丹妮和一个男人在黑暗中搏斗,在技术的完美辅助下,我们仿佛能深刻体会到丹妮被打时的疼痛。

但通常影片中“英雄救美”的情节并没有出现,丹妮仅凭自己就打赢了,而且把男人威胁她的话和拳头又还给了男人:

“你可以现在告诉我,或者是五分钟后被打掉牙齿再告诉我。”


亏本5亿,《双子杀手》口碑票房失利,其实大众还是不懂李安

镜头中丹妮脱衣服的画面,一点不色情;丹妮被射中,依旧举着手里的枪继续射击;子弹用完了之后,剧情没有朝着煽情的情人告别场面发展,而是亨利随手就给了丹妮一把斧子......

甚至,当小小克——第二个克隆人出现时,是丹妮情急之下点燃了化学药品救了三个人。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角色看成是李安对好莱坞的僭越和讽刺:

你不是喜欢利用女性身体吗?我偏不。

你不是喜欢把女性塑造成有胸无脑的花瓶吗?我偏不。

既然你喜欢在类型片框架里下设置一个女性角色,我也设置,但是我绝对不会按照你的模式来。

酷不酷?

李安在《双子杀手》里对好莱坞的僭越和讽刺,源于他多年来对好莱坞的不满。

这里要先说一下,李安对好莱坞的不满由来已久。

除受雇拍摄剧本既定的《理性与感性》外,《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都是李安自己选取的故事。

这些故事连美国本土导演都不太敢触碰,而李安却一心想要呈现给观众,他还要激起观众的反思。

《冰风暴》,李安触碰的是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愿回想的上世纪那个敏感混乱的七十年代;《与魔鬼共骑》的历史背景则是混乱的美国南北战争。

事实上,三部影片走的都是艺术电影路线,追求艺术品质,注重人文关怀和思想内涵。不同以往的是,李安获得了大联盟的团队和资金支持,还在拍片过程中逐渐争取到主动权甚至主导权。这是非常难得的。

只有先了解了这些,《双子杀手》深层次的东西才能迎刃而解。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能把技术和剧情分开来看。

看完《双子杀手》,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那个超长的摩托车飙车戏。在技术的辅助下,这场戏可以说拍得非常过瘾。

亏本5亿,《双子杀手》口碑票房失利,其实大众还是不懂李安

但,这场戏又非常不“李安”。

这是在炫技,影迷熟悉的李安从不炫技。

比如《绿巨人浩克》明明可以做得非常炫酷,但李安偏不,他将剧情视为重点。

所以这场飙车戏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讽刺好莱坞。“飙车”是好莱坞和港片非常钟爱的情节设置。

《双子杀手》里还有许多这种典型的“好莱坞式”的设置,比如枪战、爆破、动作戏。

而最明显得是亨利,这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人物”,他俗套、说教、好为人师、善良。

亏本5亿,《双子杀手》口碑票房失利,其实大众还是不懂李安

为了僭越他,李安安排了小克,那个克隆人,一个结合4K,120P的Photo-realism做法雕刻出来的“非人”。

无论是亨利还是小克,从观众视角来看,都很真实。

而当本体和克隆人,真人和“非人”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时,“双子”设定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这是李安对电影所发动的一场革命。

小克,这个“非人”,代表的是技术扶持下电影的未来。

小克是亨利不敢看向的镜子,亨利是小克梦中的鬼魂,两人打斗的过程就是老电影与新电影之间搏斗、调和、解放的过程。

当亨利举起枪击杀了那个代表着好莱坞官僚主义的父权大他者克雷之后,他无疑杀死了自己心中的阴影,以及小克未来生命中的威胁——他为新电影扫清了障碍。

影片末尾,小克、亨利、丹妮在大学里碰头。

三人的对话,无疑是电影的发展史:

小克要学工程——这是代表着经典电影中的蒙太奇;

亨利建议小克学计算机——这是老电影所欠缺的地方,也就是技术。

丹妮建议学人文——因为技术需要辅助故事。

亨利和小克的交谈,也是电影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我年轻时走过很多弯路。我不想你走。”

“我想自己走一遍那些弯路。”

如果再把镜头拉回到两人在古堡地下室的那个打斗场景里,周围遍地的头盖骨就是电影史上那一次次兴起又落下的尝试:欧洲先锋电影运动、印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客观派电影......

如今电影站在前人的尸骨上,死去不等于消逝,未来的电影会吸取一切经验然后义无反顾地发展下去。

被误解的扛旗者

这样看来,《双子杀手》看似俗套的故事其实是为了烘托技术。

这是一种自反,对传统类型片的自反,对老电影的自反。在最俗套的故事上辅以最先进的技术,这也就是李安为什么说他在故事上退了一步的原因。

故事上退一步,是为了将重点放在影像上,放在纯粹的电影上,让电影大于故事。

现代电影理论的宗师,新浪潮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写道:

“电影的始作俑者根本不是什么科学家或者企业家,而是耽于幻想的人,是那些狂热,有怪癖,不求名利的先驱者。电影就是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之中,即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

李安怀揣着对电影无比纯澈浓烈的爱意,坚定地一步一步的走着。

他或许不是电影这个遍布天才的领域内最聪明的那个,但他一定是爱电影爱的最深的那个。

Thank you, movie god.

谢谢你,李安。


文/倒映电影作者:映映原创

文章著作权:倒映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