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刘海、烟熏妆、朝天鼻,一副混不吝的样子。
还记得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预告片时,我的表情如下——
内心os:真丑啊。
果然,当《哪吒》拉开了长达半个月的点映后,成功获得了一个“史上最丑哪吒”的光荣称号。
了解到《哪吒》剧组工作人员曾为了丑化哪吒形象呕心沥血熬夜爆肝之后,我只能说,你们赢了。
这个丑娃,成功点燃了这个夏天。
如果猫眼预测的22.59亿成真,那么它将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名。
而这份成功,《哪吒》当得起。
唐代汉译佛经为哪吒神话源头。
哪吒,原名那吒,本来是西域印度佛教中的一位神衹,元代时更名为哪吒。
他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形象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扫除邪恶、保护世人。
此时的哪吒,是个夜叉神,模样好坏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按照这个说法,《哪吒》里的形象倒也算是接近原著了(笑)。
到了南宋,僧普济撰写的《五灯会元》中提到:
“大同禅师问:‘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
这是哪吒“骨肉还父母,莲花化肉身”的源头,也被1979年上美厂的《哪吒闹海》所采用。不过文章的下一句便是“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这句才是重点。
这么一看,与其说《哪吒》在颠覆,不如说是直接追溯到千年前的本来面目。
哪吒从夜叉变成少年形象,多亏了他爹——毗沙门天王的形象随着佛道儒三教交流融合,和唐代开国大将李靖合而一体了。
这样一来,哪吒自然成了李天王的第三个儿子,从佛教中的护法神演变成了降妖伏魔、驱
邪避凶的神勇“小战神”。
而明代后期的《封神演义》最终将哪吒的形象、性格、兵器、神力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顶峰,哪吒形象趋于成熟,基本定型。
此时,哪吒已经是一个小小美少年了。
我们重新返回原文再看:
“哪吒7岁洗澡闹海屠龙,天宫隐身殴打龙王,削肉救双亲。化为魂魄翠屏山显圣,百姓敬仰李靖毁庙,二次莲藕身出世,父子弟兄反目。太乙真人借天尊磨他杀性,道人将金塔予李靖,治哪吒以认父之情。”
注意,这里的父子反目是在剔骨削肉之后。
而这个时候的哪吒,还是一个熊孩子,洗个澡的时间,打死了巡海夜叉,还抽了龙王三太子的龙筋。《封神演义》原著里也说,哪吒自带“一千七百杀戒”,生来便带着恶。
复杂就复杂在,哪吒又背负着天命,那就是“辅姜子牙而灭成汤”。
同时,《南游记》里的哪吒又是一个后台硬、本领大、手段黑的混小子,就别提什么善了。
哪吒在电影电视剧里的形象可以说非常之多,从小孩到大小伙子再到金刚芭比无所不有,这里主要提两部动画片,一部是1979年上美厂的《哪吒闹海》,另一部是2003年央视的《哪吒传奇》。
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中国的动画事业停滞了整整十五年之后,被小哪吒劈开了黑暗。
在这样百废待兴,思想解放的年代,《哪吒闹海》对哪吒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白”将其提纯成了一个“天神”般的存在。
他闹龙宫、杀夜叉、抽龙筋,是因为东海龙王不仅常年滴水不降,还强抢童男童女。
此时哪吒说得是“我抽你的筋,看你还还害人不?”
在四海龙王为了报复水淹陈塘关之时,父亲李靖不仅不问儿子缘由,反倒收去哪吒两件法宝。
这时,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了救百姓,提起到架在自己脖子上,白衣飘飘,决绝毅然,宛若天神。
“一人做事一人当,要命一条干干脆脆。”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你,不连累你。”
大敌当前,父权退缩,在孤立无援四面楚歌之时,哪吒选择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对抗着世界,对抗着父权。
联系文革的现实,联系中国第五代导演们的创作,《哪吒闹海》对于父权的反叛也就可以理解。
这种背叛,这种以暴力方式进行的“切割”,或许是无数被儒家孝道所浸染的子女们所暗自期待,但又无法达成的目标。
而03年的《哪吒传奇》,或许是现在90后们对哪吒最为深切的记忆。
“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
正如这句歌词所唱的,《哪吒传奇》中的哪吒完全变成了一个小英雄,在与石矶娘娘的对抗中,斩妖除魔,不断成长。
到此,我们可以发现,哪吒的形象,实际上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始终追随着时代的变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没有哪一个版本可以所谓的完全“符合史实”,所以有些对于《哪吒》的批评可以说是“莫须有”的罪名了。
在当下,对于父权的反抗已经不再像1979年那样强烈,那样深入骨髓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在消费主义盛行、丧文化、996、贩卖焦虑的今天,或许回归到本真的情感,例如亲情、友情、打破偏见以及对于自我的追求等更能打动人。
元始天尊将混元珠炼化,一颗为灵珠,一颗为魔丸。
原本他想将灵珠送给李靖将要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哪吒。不想因为太乙真人的醉酒误了事,放成了魔丸,三年后哪吒就要死于天劫。
而申公豹因为是豹子精成仙,被天尊轻视,于是决意报复。他将灵珠偷给了深海龙族,然后将其注入一颗龙蛋之中,三太子敖丙出世。
哪吒,敖丙。
导演将《封神演义》中哪吒身上善恶混沌分成了这两个角色,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诠释原本复杂的性格特征,如同《无间道》里的刘建明和陈永仁。
同时,影片将哪吒的父母进行了彻底的改编。
母亲殷夫人雷厉风行,英姿飒爽,活脱脱一个现代独立女性。她深爱哪吒,在他刚出世时就不顾一切抱住他,那个踢毽子的场景,相信所有看过的人都会动容。
甚至在哪吒生命将近之时,劝说丈夫辞官带着哪吒游历山河,快乐度过余生。
父亲李靖,虽依旧严厉,不善言辞,但内心充满了对哪吒深沉的爱意。
《哪吒》里的李靖,不再是那个把儿子推向死亡的父亲,而是一个会利用自己陈塘关总兵身份,来请求百姓参加哪吒生日宴的父亲,一个会舍弃生命只求儿子平安无事的父亲。
“哪吒是谁?” “他是我儿。”
哪吒不是魔丸,不是英雄,不是顽劣少年,只是李靖与殷夫人的孩子,仅此而已。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能开心的活下去。
在这样的亲情之下,哪吒魔丸的属性被大大削弱。
而下一层削弱,在于敖丙。
龙族归顺天庭,平乱有功,却因为妖族身份,被派去东海镇压邪灵,永世不得出海。
龙王将希望寄托在敖丙身上,希望他能拯救龙族,位列仙班。
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之下,在申公豹的错误引导之下,敖丙依旧和哪吒成为了好朋友。两人一起踢毽子,并成为彼此唯一的朋友。
这种友情,这种彼此之间的认同,又削弱了一层哪吒身上的魔丸属性。
至此,平民们恐惧及指认、太乙真人的教导、父母的关爱、敖丙的对照,所有的这一切组成了哪吒人格的总和。
而最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正是影片的主题,打破各路偏见,哪吒在三方“镜像”影响之下完成了自我认同。
可以说,《哪吒》的改编如果不是吹毛求疵的话,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改编,故事主体结构完整,主题清晰,有笑有泪,节奏把握的很好,完成度极高。
《哪吒》中的形象设计至少有三个借鉴了《哪吒闹海》:哪吒、家丁、夜叉,以及各种经典桥段,例如水淹陈塘关等,是一次对视力和记忆力的挑战。
影片的导演是杨宇,常被称为饺子,他早在2008年就制作出了一部16分钟的反战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豆瓣评分高达8.7分。
如果你看过这部的短片,就会发现其中的打斗场面,已经有了《哪吒》的雏形。
同时,从片名来自周星驰的一部作品台词——
《鹿鼎记》结尾,星爷与大反派决战于东郊皇陵,突然震塌地面,惊现宝藏,星爷所饰韦小宝与大反派均是贪财之辈,于是星爷喊道“还打,打个大西瓜啊!”
加上《哪吒》中的人物设计及桥段设计,就知道导演肯定是周星驰的粉丝。
比如那个每次都尖叫的神似“如花”的男人,那些个天马行空的屎尿屁搞笑桥段,以及哪吒的人物形象也延续着星爷的喜剧内核——悲剧。
唱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的小哪吒,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渴望认同的。
当亲情、友情等帮助他确立起主体性,找到自我之后,他才是快乐的。
05.结尾
1979年《哪吒闹海》作为文革后第一部动画长片被制作出来后,导演王树忱所提到的:
哪吒经过一番磨难复活,如同我们的动画电影得到重生。
或许,40年后《哪吒》的上映,也会成为中国动画重生的起点,成为“国漫宇宙”开启的起点。
未来可期。
文/倒映电影作者:映映原创
文章著作权:倒映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倒映电影,一个专注于深度解析的自媒体,如果喜欢我的话,记得关注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