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位厦门郎,成就漳州排球教父!

2019-08-25     用户公孙奴

陈忠和、郑宗源,王子凌、郑益昕、沈静思的教练杨秀霞丶叶珠莲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叫刘梓澄,正宗厦门人。文革前从福建体院毕业后分配漳州,从此与漳州排球之乡结下不解之缘。他首创了全国空前绝后的“小排球运动”,一直到八十年代才退休回归厦门。

现在漳州的排球人,包括现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主任、国际裁判苏建武,尽是他的学生。往事如烟,聚焦回想。1965年小学暑假,作为福建漳州少体校排球班一员,搬进了当时算是近郊的体育场。体育场地名俗称“马肚底”,男生自带被子草席蚊帐,全部打地铺住在司令台下面的房间。

少体校实施统一食宿、全封闭训练。那购衣要布票的年头,谁若有一套红色运动衣穿,可是非常的牛气冲天之事,周边人都会露出体育场拥有当时市区唯一的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此地清朝年间原是跑马场,市区各条马道马路到此为尽头,故称马道底。清末民初马场废弃,此处成了民众聚集地方。闽南话叫起“马道底”来,就是“马肚底”的发音。

司令台位置坐西朝东,高大壮观。一墙之隔是现在的漳州宾馆,当时叫龙溪专区交际处。体育场周边算是郊区了,左边是不规则形的鱼溏连接,及高低不平的抛荒地。体育场的大门朝南,围墙外面是“马齿沙”铺成简易国道,大家叫公路。汽车一过,尘土飞扬。

排球训练场就建在大门右边,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四块三合土场地。对公路的一面砌了一堵墙,用于学员对墙扣球、垫球和对墙传球的专用设备。

人生有幸逢名师,一切全凭缘到时。自古可遇不可求,美丽年华一首诗。教练刘梓澄是活力四射、身材匀称、风趣无比的欧巴。当时,他是未婚大帅哥。不过呢,那时不叫帅哥也不叫欧巴,闽南本地话叫“好材”。

依稀听老学员介绍,他是厦门鼓浪屿人,曾是全省青少年跳高冠军,又是全省高校队的优秀排球二传手,样样没说的令人肃然起敬。后来,他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实实在在是名符其实理所当然。

“好材”帅教练领着我们生活训练,他是威信绝对,说话绝对,权威也绝对,因为就他一人统管一切,从招生训练、计划安排、文化学习到生活管理全包。但是,他严格之下其实很过瘾、也挺幽默,说话挺逗。

训练中如有必要罚人时,他都罚技术最好的黄联鼎、许俩德和炎木等人。一人受罚全队震动,教练不怒自威,全队人人动容。效果相当棒,训练持续好,强度密度高。

在回看起来,作为少体校排球教练,刘梓澄这种高水平、高智商又痴迷排球的教练,现在怕世上稀有了。确实,他无愧是漳州的排球教父级人物。从六十年代到七十代间,漳州的少年男女排球人,基本上都出之其门下或间接出之其门下。

可谓桃李满天下,进入国家队不乏其人如郑宗源、陈亚惠,徒孙沈静思,郑益昕。其它入选省市军区专业队和高校队比比皆是。刘教练非常敬业,非常乐观,快乐单身汉一样,他一个人忙里忙外专注本职,一直相伴排球到退休。

当时训练的内容全是日本大松博文发明、六四年奥运会才面世的最新技术,如各种滚动救球,小臂垫球,勾引手飘球。所以,漳州号称排球之乡,又是全国“小排球活动”首创的地方。在刘教练的指导培养下,我们这一批小排球运动员,首批取得国家少年级排球运动员证书。 那时节,各小学教练大都是土八路教练,而刘教练是福建体院毕业的正规军。

他将排球理论与训练实践融于一炉,形成一套与众不同的训练体系和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他样样技术都能亲自示范做动作。各种滚翻动作,包括鱼跃前滚翻。有一回晚上,福建男排来漳州比赛表演,刘教练带全班现场观看名将戴廷斌等人表演后,连夜在公园球场练习滚翻新动作。

州小排球活动开展期间,刘老师每天凌晨背着整网兜小排球,骑着自行车到市区各小学,一日一校轮流培训选拔小选手,同时也培训了小学教练。这种工作方法,这种训练责任,如今已经成了历史绝唱。漳州自创的小排球运动,球是自创制作的,比标准球小一些。当时受到国家体委表彰和肯定,准备全国推广。

重点小学的排球队,都是早晨六时前到校训练,到早操时才用餐回班级。暑假排球班住在马肚底其实超爽,早晨人一醒,就可听到绿茵足球草地场上传来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探头出门,青草芳香扑面而来沁入五脏六腑,简直就会“草醉”了。

早训练课时,田径场上的锻炼人群已经不少了,跑步散步为主。还有不自觉的人在学骑自行车,公然在跑道上歪歪倒倒的惹人笑。全班拥有自行车者仅黄联鼎一人,他能够放开双手在田径场上骑无数圈,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训练课很正规,强调基本功。

刘教练的理念是有基本功,组合起来就是技战术。他善于把复杂的排球技术分解化简,采取多球训练。发传扣拦垫分级形成不同层次,以利学生分段掌握。经过排球班的同学,水平提高都是飞跃式的。队员可以熟练的运用中间快球,两边拉开的战术。二传手郑炳煌,能与黄联鼎等人配合的前后快球,相当水准;还能熟练运用快球,掩护交叉进攻。试想,若是现在中国大城市小学生能达到这水准,那么,提而升之加上身高因素,中国排球将魅力无比。

象中刘教练是个学霸读书人,写得一手好书法,酷有儒将之风。他不但对教学精益求精,而且重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心队员们的学习成绩。他自费编辑印刷了一本小册子《贤言集》,收集了古今中国名家名言警句,送给每个学生,让大家在训练中体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而潜移默化,入脑入耳。他的学生进入中学、进入专业队后,都是公认的技术稳定和功底扎实之人。

漳州三中排球队当时能在全国称雄,引起国家体委重视,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球员输送很关键,刘老师是从头就当了无名英雄和奠基石。可惜,文革中断了这一切,在那个不正常的岁月里,我们这一批少体校队员基本上中学后都当知青了,分配在长泰和华安两县。1972年体育比赛恢复,刘教练当时在军管会帮助工作,他关注着学生,常为联系打排球进县队诸事奔走着。

促使使排球班的人进了县队,进了工厂学校,脱离了农村大田。至今,他还与历届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络对话。退休后,他时常组织师生集会,为漳州排球之乡联谊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肚底当时属于偏僻之地,朝现在三连冠纪念碑方向路口处,有座男女公厕。有一天晨练发现,有个中年男子吊于此。“人挂木梁绳子上,裤腰皮带都撑断了,舌头半吐。”大家看了吓个不轻。后来公安局来人,技术定性为自杀。可见这种“想不通不愿活”的人以前也有,不足为奇。只是如今定名叫抑郁症,感觉多了起来一样。

1972年,“马肚底”边上的原鱼溏荒地上兴建了中国女排训练基地,“马肚底”体育场与基地虽然属于不同的条条块块关系,但作为配套设施,“马肚底”无偿为中国女排提供身体训练,也为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出了一份力。

八十年代,“马肚底”改建升级,翻建了司令台,四周建成高层观众台,外部装修成门市店面,各行各业租者如云,从此,体育场外围变成了商业中心,成了繁华热闹处。 2001年,“马肚底”被改造成胜利公园。作为绿化城市举措当然很好,市民当然高兴。然而这样一来,此体育场,原是作为与边上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配套成龙的田径场变公园。

少年的梦与少年的想,与此马肚底和刘老师有着太多太多的牵连。现在的刘教练,已经退休厦门老家安居。国女排每一次冠军登顶之路,其实都有无数的基层教练在垫基铺路,他们是无名英雄,是不被世人所知的路边野草,是从不出头露面的道旁鲜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tJDzGwBJleJMoPMNV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