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越往后,杭州改善楼盘越难卖

2019-08-30   住杭房产

杭州的楼市,开始分化。一些楼盘继续万人哄抢,一些楼盘却是陷入流摇的境地。哄抢的红盘,清一水儿的刚需盘。流摇的盘,大多为改善盘。

现象背后,是怎么样的市场本质逻辑?

1.


早个十年,最愁卖的是刚需盘。究其原因,主要是供应量过大,购买人群不足。

2006年出台的90/70政策,旨在增加供应量,要求项目70%的房子必须在90方以下。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大部分小户型都是89方的缘故。

大量小户型的供应,大部分又处在郊区板块,城市拓展初期,各种配套跟不上。一到房产疲软周期,这一类刚需盘库存积压严重,因此跌得最凶。

这两年,小户型完全不愁卖。

一方面是因为杭州持续不断的人口净流入,给刚需购买力提供了巨大基数;另一方面是随着城市建设推进,郊区板块呈现了较好面貌,具备了基本居住条件,有些板块配套甚至不输市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刚需盘,反而成了香馍馍。

2.


刚需盘变俏,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户型的供需比发生变化了。

2015年3月27日,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签发楼市新政,开发商只要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就允许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住房户型做出调整。

这条新政结束了执行八年之久的90/70政策。


在那之后,明显大户型增配。此消彼长,小户型占比自然就减少。然而,随着杭州人口不断流入,小户型的需求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

一面是供应量减少,一面是需求增加,一来一去,小户型从原来的供大于求变成了供不应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每刚需小户型摇号,哄抢一空不说,中签率还很低。

当然,小户型之间也有区别。不能偷面积后,原来89方小户型建筑面积都要增加到93-97方左右,而实际套内面积,却还和原来差不多。

因此,现在最抢手的小户型,是原有偷面积的89方,然后才是90多方。

3.


在90/70政策下,大户型是高溢价产品。

因为稀缺,同一个小区,大户型的单价要远高于小户型。哪怕如此,当初的有钱人,还要抢着托关系去买。

可惜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

现在是反过来,小户型抢不到,大户型卖不动。

一方面,以前买大户型的改善人群,更希望买到整个都是改善型大户型的小区,而不愿意和刚需客户挤在同一个小区内,导致需求量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户型大了,同样的单价,总价要高很多,刚需们不是不想买,只是承受不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项目为了拉动大户型的销售,将大户型的单价降低,小户型的单价抬高,以达到拉近二者总价的目的,来促进大户型的销售。

4.


都是大户型的纯改善小区,就卖得火爆吗?

现在的杭州楼市,大户型、洋房和叠墅产品俯拾皆是,除了个别热销,大部分改善盘,与刚需盘相比,是远远不及的。换句话说,大部分改善楼盘,接下来都愁卖。


滨江两个楼盘突然的“滑铁卢”,让全城改善盘大吃一惊,心有余悸。拱宸桥另一个楼盘,为了最近一次推盘,使出浑身解数。

现在很多的购买力,与改善盘其实并不匹配。

参与天都城的3万组报名,几乎跟开发商头痛的改善市场,毫无关系。所以9月预计68个楼盘蓄势推盘,平均每周17个。开发商要抢跑了。

市中心某楼盘上半年卖得非常不错,但整盘货值很高,今年也才完成一半指标。昨天打电话跟我说:9月也要加推,可是看着客户流量下滑,看样子下半年要过苦日子。

最让开发商担心的是:恐怕越往后,越难卖。

5.


根本原因是因为购买力不足。

一是限购,一户家庭两张房票,拘束了超级有钱那部分人的购买力。

二是因为大户型总价门槛太高。目前改善户型起步600-800万,能够上的人有限。

三是因为高总价的房子,需要更高比例的首付。有大部分改善的人群都有过贷款记录,起步就要6成首付。600万的房子,就需要拿出360万的首付,相当于刚需买一套房的全款了。

哪怕你有首套3成首付的资格,600万的房子,首付180万,贷款420万,你确定你的流水能让银行贷给你420万?

四是因为供应量大,在G20后的2年内,疯狂的市场,让很多人已经托关系全款进行了改善。有的房子刚交付,有的还没交付,哪怕这些人想再进一步改善,也得避过未满2年的增值税,估计至少也要两年后了。

这种种原因汇聚起来,导致杭州改善购买力并不充裕。在大量的改善大户型面前,购买力虽不至于杯水车薪,至少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6.


很多人也不是真的没有购买改善户型的能力。只是这么多年来,大部分家庭的主要财富都集中在房产上。想要改善大户型,往往需要用之前名下的房产来置换。

可是目前的行情下,二手房卖得动吗?


降价肯定能卖掉,但有几个房东愿意降价卖自己的房子?

二手挂牌量冲着10万套去了,二手市场却并没有大跌。这说明大部分人都抱着要卖个好价钱的心态,并没有人急着要降价甩卖。

最典型的案例是:艮北的雍华府。去年初交付,低开高走,从三月的290万涨到六七月的350-360万,每月成交20-30套。我的一个朋友也手持一套,但当时没卖,结果到了下半年市场转冷,成交价跌到了310万左右,他就更不想出手了。

“要卖就卖个好价钱,大不了继续拿着。”

还有一个朋友也是患得患失。手上房子买得比较早,获利空间也够了,面对的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倒也不是不愿意卖。只是卖了,红盘怕摇不到,不是红盘,又不愿意买。进退两难。

手上的房子不卖出去,房票没有,钞票也没有,自然就没有能力购买改善的户型。

这才是更深一层购买力不足的原因。


7.

前几天的开发商饭局上,大家都表示手上有很多总价800-1000万的存量,对后市担忧,只有一位脸上是轻松的表情:在售的小户型存量,一半在我们手上,下半年一点都不用发愁。

这从侧面反映着整个市场的逻辑。

接下去,刚需盘仍然不用担心,在限价的市场上可以走得很好。但改善类产品,似乎看不到好的出路。

国家反复加重楼市调控,并且从房地产买卖环节转向了金融环节。

多家银行近期收到窗口指导,自即日起收紧房地产开发贷额度,原则上控制在今年3月底时的水平,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减少的可能。


5月份 ,银保监会颁布23号文,严查房地产信托,6月信托融资收紧,7月海外发债被严格限制。

新的房贷利率政策出台,规定了二套房贷款至少要在基础利率LRP上加60个基点,摆明了对改善类客户不够友好的态度。政策压得越凶,购买意愿就越低。

于是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供应量大——购买力不足——政策不友好——购买意愿下降——二手市场进一步冷却——无法置换导致改善购买力更不足。

开发商只能顺势而为,努力卖房。因为解开死循环的钥匙在政府手上。还记得我五个月之前写过的文章吗?拉抬楼市,政府有一万张底牌。也正如融创孙宏斌说:往后5年,就看政府怎么定位房地产。

目前看来,政府还是觉得市场太热了,还得压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