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身份开创一个帝国时代。大家一提到刘邦,脑海中跳出来并不是好形象。比如刘邦喜欢喝酒,还好色,还是一个小混混,为了逃命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女儿推下走,鸿门宴中逃跑时,他一人骑马,他的好兄弟全部步行护卫,这样方便他自己逃跑,防止自己这帮兄弟先弃他而逃,还会骂人,会尿儒冠,不懂礼仪等等恶行举不胜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自然就没有刘邦的份。
刘邦真的这么逊色吗?或许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知常容一开始也是这样看,但是看《史记》越多,越觉得刘邦的厉害,越佩服刘邦。
刘邦作为一个比秦始皇小三岁,比项羽大24岁的人,当秦始皇开始亲政,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威巡天下之时,当项羽看到秦始皇喊出我可以取代他的时候,刘邦正泡在武负和王媪开的小店中,一边醉眼朦胧,一边手不太规矩地往王媪的身上碰,被王媪笑骂,然后高喊酒钱下一次给就扬长而去。
这样的场景成了刘邦生活的主旋律。在普通人眼中看来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鄙视的家伙。他这辈子想过要干一件重大的事情吗?当然没有了,当一个亭长还能干什么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司马迁对他的吹捧,相信刘邦比《史记》中写的更加的不堪。
那一年刘邦47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在古代。这是一个快要知天命的年龄,换成在现代也是一个绝对过了黄金年龄,你去找一份工作试试,除了当保安,还有哪家公司敢要你。因为你没有一技之长。
要不是刘邦结婚太迟,这个年龄早就当爷爷了。(刘邦在娶吕后之前有一个长子刘肥,这是情妇曹氏所生)或许这辈子就这样混着吧,美酒喝着,美人看着,日子过的也是很开心的。
陈道明演的刘邦
但是时运来时,谁来挡不住,陈胜吴广起事了,天下都起来反对暴秦,刘邦也没有什么想法,这个时候萧何却让他回沛县,因为沛令想起事。但萧何对沛令说你想起事,你的身份不合适,秦法太苛,你会被灭族,我给你弄个替死鬼,就这样刘邦来了。
结果沛令反悔了,萧何等人就把沛令干掉了,当时《史记》记载刘邦带着不到一百的人来攻城。
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 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
现在想想当然是不可能的,难道大秦士兵是吃素的?为什么说找刘邦来是当替死鬼呢?因为接下来的情节很有意思。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史记.高祖本纪》
大家都不愿意当这个头,这是灭族的,为了让刘邦当这个头,大家不但是劝,还用了鬼神占卜之类的诱骗刘邦当这个冤大头。结果架不上他们连蒙带骗毫无大志的刘邦就当上了这个领头的。
所以后来分封功臣之时,刘邦对当初之事还是有一点心结,他在定功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
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明着说是萧何之功,但何尝又不是对他们的一种埋怨呢,你看看除了萧何,你们哪个是全心全意呢?但不管怎么样不想当头的刘邦就是当上了头领 ,那一年47岁。
3年之后,这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刘邦站在当时秦帝国的皇宫前,左看右看,怎么看都喜欢,因为宫女比武负和王媪漂亮多了,而且又不用担心酒钱,一切可以随心所欲。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史记·留侯世家》
如果刘邦只是这样,那么他最后也不会成为汉高帝,也不会建立大汉帝国,最多就李自成,洪秀全之流。
一个好色,好酒之人靠什么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可以改掉这个坏习惯,克制这个欲望,从秦皇宫中从容退出来,而不去享受。靠什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被利欲熏倒,你不觉得这一点很神奇吗?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史记.高祖本纪》
难道就仅仅因为别人的劝说?李自成,黄巢,洪秀全等人为什么失败,因为一到繁华之地,就赖着不走,被美女和财富迷住了双眼,难道他们的手下就没有人劝说?
唯有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能够保持清醒。这样一比较高下立判。有时甚至知常容在怀疑,刘邦的好色,好酒是他的本性吗?不是说移泰山易,改本性难。
刘邦不喜欢儒生,这是天下人皆知的,所以他还做出让儒生切齿之事,尿儒冠。冠是一种很重要的身份像征,子路被砍成肉泥之前还不忘记把冠戴正。因为君子死,冠不免。
当陆贾在他面前谈《诗经》之类的东西,他就大骂,这些玩艺有啥用。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当陆贾反问他马上得天下,马上能治天下吗?已经贵为皇帝的刘邦脸上显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惭愧,反而虚心地向陆贾请教,先生你能不能帮帮我,教教我呢?所以陆贾写了十二篇文章,汇编成《新语》。刘邦每看到一篇,都会兴奋的不得了,左右高呼万岁。这一点二千年多年的帝皇中有几个能做到?
承认自己的不足,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不但不怒,反而虚心向人请教,这种态度,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呢?别说是帝王,普通人都很难做到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样的事情在刘邦身上出现过太多次了。
当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当时的人告诫他说刘邦不喜欢儒生,你要注意点。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候态度很不好,刘邦正在洗脚,看到郦食其如此无礼,就大骂。
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郦食其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你要是真的想攻诛灭暴秦,那就不应该对长者这么无礼。普通人听到的是批评的声音,但刘邦听到的是前半句。所以刘邦把上不再洗脚,态度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请郦食其上座。
如果说好学是刘邦成功的秘诀之一的话,那么信任应该是刘邦成功的秘诀之二。韩信在刘邦手下一开始混的不如意,差不一点要被砍头了,结果幸好遇到夏侯婴。夏侯婴的举荐也并没有使韩信得到真正的重用。虽然刘邦与韩信交流过,并不觉得他如何。当萧何月夜追韩信,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马上升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将自己的军权交给韩信。
要知道韩信不是刚到刘邦手下,而是混了好长一段时间,仅仅因为萧何的无比重视就完全信任韩信。相比项羽手下就一个亚父范增,最后还产生了猜忌。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史记.项羽本纪》
结果项羽还真同意让范增回家养老,范增最终被活活气死。
信任是刘邦的一个长处,张良的出身比刘邦不知道高贵了多少,但是张良为什么对刘邦这么死心塌地呢?哪怕他在帮他的母国时候,也是身在心却在刘邦。理由很简单。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所以当韩信要当代理齐王的时候,刘邦大怒说我现在被围困,你不来救我,你还想着要我封你官。这个时候陈平和张良就死命地踩他的脚。
一个人有难,别人不来救你,反来向你要东西,换成任何人都会暴走,如果正在暴走的你,忽然别人踩你脚,你是继续暴走还是冷静呢?估计大多数人会继续暴走,因为愤怒已经冲昏了头脑。
但刘邦不是,胜利冲不昏他的脑袋,金钱和美女也迷不住他的双眼,愤怒同样也无效。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能让他冷静下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他完全信任张良,张良的话对他才是有用的。正因为信任,所以他后来当了皇帝才说,我不如萧何,韩信,张良,但是他们都听我的。的确刘邦具备一个优秀的团队的领导的能力。
再看看他手下的一帮大将都是什么出身,樊哙是屠狗的,曹参就一小吏,夏侯婴就一司机,周勃就是一办丧事吹鼓手。你说这些人能有领兵作战的才能吗?有些人说没有才能,可以后来实战锻炼。但是你不要忘记了,从刘邦起事到称帝也就七八年时间,楚汉相争用了四年,换句话说,刘邦只用三年左右的时候就把自己这帮压根不知战争是何物的新手培养成一流战将。这个换成现在的军事院校能做到吗?而且还是大规模地培养,让他们成长。三年,连个本科都没有毕业。他的对手项羽又培养了几个呢?
刘邦对待百姓与项羽形成明显的对比,项羽视楚国人为百姓,其他国的人不是百姓,他进入咸阳就屠杀秦人,平定齐人叛变之后就屠齐。刘邦却不是这样,刘邦进入秦地之后约法三章,当时的秦人是真心欢迎。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史记.高祖本纪》
治理天下之后,采用休养生息之策,不再折腾老百姓,这一调定下之后,造就后来文景之治,粮食满仓,钱财的绳子都烂断的繁华景象。
这些家当却被汉武帝一个人拿来穷兵黩武,最后百姓甚至到了杀子的程度,整个汉朝的经济基本被折腾垮掉了,百姓的苦楚但却为汉武帝赢得历史上的美名。或许相对史书记载来说,汉武帝的拓土,秦始皇的长城,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但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灾难。
史书有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掉灾难,喜欢记载一些所谓的大事件,相比刘邦就显得低调多了,做实事,似乎留给历史的并不多,在历史上反而会被调侃,或许这本身是文化中的一种缺陷。
为什么只看到刘邦的不好呢?因为刘邦的行为的确是很无礼,常骂人,坐没有坐相,而且常盘着腿骂人,但不要忘记7年前他就是一平民,哪学过礼呢?如果站在这个起点去看刘邦,你不觉得他异于常人吗?你还觉得他是无赖?
读史目的不是视人之短,而是习人长处为我所用,这是知常容看史书的初衷,所以越看,越觉得刘邦厉害,越看越觉得佩服,他的成功秘诀很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帮助。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限以篇幅及朋友们的阅读习惯,更多的内容就不展开了,以后会开新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