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的心理特点及疏导方法

2020-01-03   糖友大讲堂

糖尿病心理障碍对糖尿病治疗及预后效果均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使血糖控制不佳,进而又加重心理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总结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疏导方法。

糖友的心理特点及疏导方法

  1.否认和怀疑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或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指导]这一阶段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愤怒和失望

  患者一旦被确诊,并且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指导]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帮助其宣泄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焦虑恐惧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指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4.自责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指导]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还是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