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是最近的关键词。房地产一定不是最难的行业,房地产却是个极其特殊的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众多。
关联最密切的,无疑是生产环节。最近很多售楼部开张了,感觉楼市在慢慢复苏,事实上房企们更大的感慨是:“开张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工地还停着呢,这么多楼盘等着交付,这么多楼盘等着赶进度销售。”
这样的忧虑不仅在房企身上,也在建设企业身上,当然也在我们普通购房者身上。生产环节跟不上,楼盘供应就跟不上,我们的收房时间也会随之拖延。
我与几位建设企业的工程负责人聊了聊,有全国排名前列的,有中等规模的。
Q:今年工人返岗是不是特别难?
A:我们的复工率,到目前为止还是个位数。
Q:往年这个时候怎么样?
A:往年到正月二十左右,就基本能复工了。
Q:具体有哪些障碍?
A:第一个原因,很多工人在重点疫区,目前还出不来,像湖北,是工人输出大省。尤其像杭州的工地,湖北的工人数量仅次于河南。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省际交通,还没恢复。
第三个原因,像杭州,返回复工需要绿码。问题就来了,大多数建设工人根本不会申请,需要手把手去教,这个传达效率没那么快。而且绿码在好多省份,申请和普及的速度并没有像杭州那么方便。
当然第四个原因,才是最大的障碍,就是出于个人意愿。建设工人的收入不错,一年休息个把月对他们来说不会形成生计上的困难。既然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还不如先保证自身安全。关键是,他们的日薪都比较高,来了万一要隔离或者不能马上工作,还不如过了这段时间再出门。
Q:不一定马上能工作,是不是还有协作方面的原因?
A:是啊,工地基本都断供了,原材料供给还没有,机械设备跟不上,这个岗位上的工人到了,那个岗位上的工人没到,没法展开协作,来了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岗。所以工人们回来上班的意愿不浓。
他们多数是在观望,要是确定回来立马能上岗,会稍微好一点,上岗就意味着有钱赚。
Q:浙江这段时间有不少企业包大巴、包高铁甚至包飞机去请工人回浙复工,隔离期间包食宿发放补贴,建设企业一般是怎么做的?
A:建设企业跟工厂企业还是不一样。工厂企业相对集中,工种也有一致性,可能一辆大巴去,一个村的劳动力都来了。建设企业的工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大,哪儿都能找到活干;二是分散性强,工人们相对来说分散在全国各地,而且各个工种的要求还完全不一样。
要招工的话,得委托当地政府部门。比如说到某某省某某县,委托县人力部门组织,定点集合才可行。前两天贵州有个县,组织了一批人来杭州复工,当地还开了欢送会。
而且对于建设企业来说,公司会出台具体的成本补助措施,但因为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基本没法统一招。所以现在的做法是以各个项目部为单位,针对各自的情况想解决方案,项目集中的地区,公司统一组织工人返岗才有可能性,但政府能统一组织就更好了。
Q:多久能全面复工,有没有大致的盘算?
A: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地能开一个是一个,安全复工是政府部门、集团的第一要求。全面复工的话现在还预判不了,一得看疫情危机是否大范围解除,二是看社会大环境是否到位了。我们大致的设想是,到3月1日前后,能实现1/3左右的复工量。
本来每年春节后也是要抢工的,因为工人本身就是短缺的,今年这个问题就更显著了。不管现在工地是否能开工,我们每天倒贴也要先抢过来,这是短期内必须解决的问题。
Q:实现1/3的复工率之后呢?
A:这是我们短期内能做到的,可以凭努力、凭诚意去做到的,工人会逐步到岗。但是后边的事情,我们努力也没用,还得边走边看。
Q:边走边看的事情有哪些?是指目前预期到的原材料上涨、人工费上涨的问题吗?
A:对,这是一方面。但事实上也轮不到我们来叫苦,因为各个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行业受到的影响已经相对算小了。
原材料目前的上涨势头是可以预估到的。材料供应企业会有自己的行业判断,他们预判今年会是基建大年,手头的货源就会比较珍惜,像钢筋和混凝土,现在看起来价格变化还不是很剧烈,但不太买得到。可是等项目一待集中复工,供需关系一发生变化,价格就飞涨了。
Q:成本大幅上升了,可以跟甲方重新协商吗?
A:要拿下建设工程,一般是通过招投标的。标的设高了,没有合作单位会把工程给你做;标的设得低,就意味着利润有限,没法承受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
我们跟甲方签的合同,有些有弹性,可以根据材料的价格来调整差价,有些是没有的。开发商会不会跟你重新协商价格,不存在必然性。如果项目有钱赚,这种概率会高一些,可现在的情况是开发商自身难保,他自己也面临着限价、卖不掉房子、亏本等种种问题。
浙江省算好的,省建设厅刚出过一份文件,其中给出了应对建议:“因疫情防控导致人工、材料、机械价格发生超出正常市场风险范围的重大变化,合同对价格调整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合同没有约定的,可以依据《浙江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2018版)》中有关价格风险分担的原则协商调整。”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原材料上涨幅度过大,人工费用上涨过高,建议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有些省、市就没有这样的指导性政策,甲方是根本不会来跟我们协商的,那中小型的建设企业基本扛不住这样的风险。那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工程质量就难说了。
Q:人工费用预计会上涨多少?
A:目前很难估计。材料费有可能可以协商,双方各自承担一些损失;但人工费用方面会麻烦一些,因为一般是锁定的。
能上岗的人越少需要支付的工资肯定越贵,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保守估计会有5-10%的涨幅。
但人工方面,光是这个涨幅并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部分复工后,出现真正的“抢工潮”。
Q:真正的“抢工潮”是怎样的?跟现在去全国各地请工人回来,不一样是吗?
A:建筑业的工种太多,流动性又大,怕就怕到时候人少,有些工期特别紧张的项目就开始破环市场秩序。你在那个工地做400元一天是吧,我出500元一天,建筑工地又不能把大门关上。
那时候就会出现“飞机工”,活么做不出来,质量安全也没法保证,建筑业毕竟还是以手工劳作为主。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Q: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高不高?
A:很难避免。市政工程好一点,肯定是无论如何率先保证的;这么多楼盘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抢了。对于开发商来说,最怕的是没有现金流,而房子不符合预售条件,就铁定没有现金流,一旦全面复工,就是要抢工期,要抢工期就一定会抢工人。
Q:但愿能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