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10年代最后的冬天,好片突然大爆发!
前阵的《好莱坞往事》、《爱尔兰人》、今天刚出的《猴子》(还没有字幕,在翻译)、《1982年的金智英》……
朋友,这就是事实上的过年啊!!!!
下面这部,更猛。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了,不过不过,我还是得一再推荐。
它的猛,不在于形式或场面,而是它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现实婚姻生活的映射,后劲十足,差点扛不住——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所关注的话题并非尖锐的社会问题,而是落到了更个人向的婚姻话题,在温吞的叙事中迸发能量。
熟悉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都知道,他擅长现实题材电影。他的作品并无宏大的野心,大多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体悟。
2005年的《鱿鱼和鲸》便取材于自己儿时父母离异的真实故事,代表作《弗兰西斯·哈》也以女友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为灵感来源。
这一次,《婚姻故事》也不例外,影片剧情直接脱胎于鲍姆巴赫与其前妻珍妮佛·杰森·李之间的故事。
同片中的斯嘉丽·约翰逊所饰演的妮可一样,詹妮弗出生于加州的一个好莱坞世家,并以舞台剧开始自己的演艺道路。
詹妮弗·杰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
她曾于2007年与鲍姆巴赫合作过电影《婚礼上的玛戈特》,在片中饰演妮可.基德曼的妹妹。这是二人罕有的合作影片,被认为是鲍姆巴赫较失水准的作品。
2013年,在与詹妮弗离婚之后,鲍姆巴赫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佳女主角”,格蕾塔·葛韦格。
鲍姆巴赫与格蕾塔·葛韦
二人在交往期间合作了一系列影片,《格林伯格》、《弗兰西斯·哈》、《美国情人》等佳作都在此期间产生,鲍姆巴赫也因此渐渐进入主流视线。
有意思的是,格蕾塔·葛韦格并没有在男友的光环下待多久,很快就转型为导演,自立门户拍起了电影。
这次转型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她作为导演的天赋,她初执导(《伯德小姐》)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今年的作品《小妇人》也是颁奖季大热。
才女格蕾塔·葛韦格
演而优则导,且大获成功,与《婚姻故事》当中女主的发展弧线如出一辙。
在《婚姻故事》中,格蕾塔的性格、职业,以及同前妻詹妮弗之间的婚姻故事,被鲍姆巴赫巧妙安插到了剧情之中。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做法,让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情感真实又准确。
这可能是鲍姆巴赫从影以来最好的剧本。
影片以两段“人物画像”的长段蒙太奇开篇,迅速阐明两人复杂细腻的情感关系。
妮可是因大学时期的校园性喜剧小有名气的女演员,为了丈夫的事业来到纽约成为一名剧场演员,查理是才华横溢的舞台剧导演。
片中男女主角的婚姻看似顺利且完美,他们一见钟情,互相倾慕,继而结婚生子,堪称模范家庭。
但当镜头切换至当下时间线时,我们却发现二人坐在调解室当中——他们竟然正在谋划着离婚。
影片开篇将观众情绪抛向高点后,而后迅速落下。紧接着,以性别和权力双视角展开叙事。
这对明明仍然相爱,并且拥有无数羁绊的璧人,为什么会沦落到需要进行婚姻调解,甚至离婚的地步?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问题渐渐得到解答。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较多展现的是女方妮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强装镇定且有些歇斯底里的女人。
无论是无法心平气和的读出对丈夫的正面评价,还是在听完查理的评语后转身哭泣都显示着此时,在纽约,两人之间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查理身上。
这正是妮可想要打破的东西。于是在与律师诺拉见面时,她崩溃的说出离婚的原因:“我感到自己很渺小。”她渴望夺回话语权,打破这种不对等的关系。
而影片也刻意安排了一位强势的女律师来为妮可代言,并让劳拉.邓恩略微俯视镜头说出今年电影中最slay的女性主义发言:
“我们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父亲...就算他们犯错,我们还是爱...但民众无法接受母亲犯同样的错...因为我们犹太基督教观点...就是圣母玛丽亚,她生产的时候还是处女...上帝就是父,上帝从没出现过。所以你必须完美,查理就算是烂人也无所谓。”
而后,妮可终于如愿以偿的回到了洛杉矶。影片从查理接过离婚文件开始,实现了权力和性别视角的互换。
从被迫找寻律师开始,查理的生活和心理开始双重失衡。讽刺的是,在妮可获得“空间”地洛杉矶,查理却失去了“空间”。
作为一个在纽约白手起家的创作者,查理心底里不屑好莱坞的浮华。而原生家庭的不幸又让他对洛杉矶的空旷感到不适,游荡在车水马龙的纽约大街反而令他倍感安全。
影片在前后两个部分展现男女双方的可怜/可爱/可恨,又在二人交汇的争吵中,残忍地揭开了生活的真相——妮可认为查理自私地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查理则认为妮可将自己当成了逃离洛杉矶的工具。
在双重视角下,孰是孰非往往难以分辨,反而是在婚姻的契约关系失效之后,双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显露无疑。
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对与错,两者都一厢情愿的在自己的世界里担任主角,并且都无法摆脱性别/社会/欲望身份的局限。
鲍姆巴赫还是难以避免地为男性展开辩护,仿佛是对上面“父亲不用完美”言论的回复。影片刻意回避了查理的出轨事件,且为查理设置了家庭调查员上门评价的段落,让这位父亲显得“楚楚可怜”。
但或许是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鲍姆巴赫对现代婚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导致片中的婚姻关系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感。
除了残忍揭露婚姻关系之下的真实人性以外,作品中还处处散落温情的细节,体现着生活尴尬与幽默并行的真实质感,也展现出亲密关系丧失以后高于婚姻的真情实感。
看似强势的妮可,在自己绊倒时却向查理脱口而出一句“对不起”,显示出她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前一秒还在辩论争吵的二人,下一秒就在点餐的过程中展现出对彼此的了解和关怀。
曾经最亲密的两人,在说出“我希望你明天就死”的恶言后相拥而泣。
哪怕在“对簿公堂”时,妮可也会忍不住在诺拉夸奖查理时抿嘴偷笑。
他们在全片的剧情推动中,有过数次互相关怀和真实的情感互通,展现着他们超越婚姻关系的深厚情感,无数次让观众误以为这段婚姻仍有挽救的余地。
但越是藕断丝连,二人价值观的冲突就显得越明显、越强烈,于是戏内的男女主角、戏外的观众,也在无数次往复中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这段感情的无可挽回。
这段因价值观不符而早早埋下“定时炸弹”的婚姻故事,长期以来几乎仅凭契约关系存在,在决定离婚之后,二人漫长的离婚过程,以及离婚过后的再次相逢,则为这段相爱却不可相厮守的故事加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未完待续”。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种种恨与爱,残忍与迁就,痛苦与柔情的交缠,才是世上所有亲密关系的真相。
《婚姻故事》所描述的这段关系,漫长而充满矛盾冲突,真实到每个人几乎都能在身边找到现实原型。
致敬伯格曼
作为曾经的文艺片常客,“寡姐”斯嘉丽·约翰这一次太让人惊艳了!
与以往文艺片《迷失东京》、《午夜巴塞罗那》、《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等角色的温柔可人不同,本片大量的对白和室内戏,对演员的要求极高,而在怼脸特写下的大段独白中,我们都毫不出戏地随着斯嘉丽颤动的绒毛和含泪的眼光一同起起伏伏、时悲时喜。
而影片的男主角亚当.德赖弗更是让人惊讶,他的表演已到了如此稳健的地步。
与上一次作为绝对男主出演的贾木许的《帕特森》中的克制不同,亚当在收放之间完美展示查理的矛盾。
他作为导演时强势的眼神;
结尾读信时微微的呜咽;
怒吼后的崩溃大哭——
都让人动容。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就是律师诺拉的扮演者劳拉·邓恩。劳拉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强势精准,让人挪不开眼。
她在安慰妮可时,习以为常地脱掉了高跟鞋,以轻松的姿态让后者放下戒备;
在蓄势待发回击对方律师时,她又傲娇地脱下外套,准备“秀肌肉”——
种种细节,完美展现了这名女强人待人接物时的强势与圆滑。
劳拉·邓恩的表演让这个角色如此丰满,也正是由她口中说出那些掷地有声的女性主义台词,才会那样的鼓舞人心。
查理与儿子一同阅读妮可未读出口的信件,与影片开头形成互文,也将过程中一切不堪的“厮杀”圆了回来。
生活皆如是,爱情皆如是,我们在无数次人与人之间交接的航行中,相遇又分离,千疮百孔,最后留下的还是那些温柔时刻。
恰如妮可写下的:
I’ve never stop loving him,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