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本名陈懋平,因学不会写“懋”字,自己改名为陈平。
我们的名字,都来自父母,有算出来的,有随机的,有寄托着父母期望的,但就是跟我们自己没什么关系。
会写文章的人,可以自己取一个笔名,代表着自己的喜好。这是有个人特征的第一个事物,我们能自己决定的,自己的代号。
鲁迅的笔名由来是,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冰心小时候就接触中国古典文字,特别喜欢唐诗。她对唐代诗人王昌龄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特别欣赏,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为喜爱。
好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却也没有勇气去说改就改掉。那毕竟是父母给的,代表着父母的爱,但却没有了个人特质,是被赋予的,虽然是以爱的名义。
三毛十三岁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经常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痛苦都夹杂其中。
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三毛在五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到了初中几乎已读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名著。
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
有内涵的灵魂,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旅行,让身体放松,让眼界开阔,让天空变得明亮起来。
三毛没有数字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三毛的真性情,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我们为了生活,违背自己的本心。我们为了讨生活,违背自己的理想。我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做不喜欢的事。不管是为了什么,保有一份本心而不因外物而改变,是不容易的。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那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
与荷西在撒哈拉结婚后,她写出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1976年5月,出版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
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一场意外使原本安定的生活急转直下,与挚爱荷西的死别,让她差点放弃生命,随后决定结束14年的流浪人生,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从这以后,才重新提笔写作。她还开始尝试写剧本,填歌词,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
1990年,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三毛父亲陈嗣庆评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她就是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