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既给了电影公司蓬勃发展的土壤,也提出了不进则退的警示。
十年前,一部云集百余位一线演员的电影《建国大业》上映,影片从筹备、拍摄,到宣传、发行等各方面,都拿出了罕见的架势。在这种条件加持下,《建国大业》收获4.16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当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根据《中国电影市场报告2009》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62亿元、海外销售收入28亿元、电影频道收入17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第一次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当然,这只是小目标,彼时的中国影市,正在为突破年度票房百亿大关做着冲刺。
十年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中国开始走进3G时代。但此后十年间,影视内容的制作手段随着通信技术和新科技的逐步发展变得日益多元,影视内容的质量变得更为精细,观看影视内容的渠道也多了许多“花样”……在这背后,不少影视公司在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不断地改变着行业、影响着市场,并引导着观众。
在这十年间,这些影视公司都经历了什么?在新的“浪潮”袭来之际,他们又将往什么方向走去?
2009年,在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三大板块发展日渐成熟的华谊兄弟,成功登陆创业板,“内地民营影企第一股”的名头花落华谊。
对资本市场来说,华谊上市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整个影视产业来说却有着长足的影响。此后数年的资本市场,迎来影视公司的上市热潮,2010年,博纳以极其昂扬的姿态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第一家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内地民营影视企业。这一年,影视公司的意气风发也体现在了作品的成绩上,2010年全国年度总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年度票房排名前十中有6部国产电影,其中,《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均为华谊出品,其也成为2010年度国内电影市场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民营影企的上市潮并未停歇。2011年,光线传媒顺利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围绕着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的“一哥”之争也在那两年甚嚣尘上。相较之下,原本有垄断态势的“八大”国有电影公司,却受限于条条框框,没有机敏地抓住中国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直到2016年,中影、上影等国企才陆续上市,甚至于峨影等老牌国企,陷入了连年亏损的泥沼。
随着民营影企的崛起,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了多股力量。2011年,媒体对标好莱坞“六大”,首度提出了“五大”中国民营影企的概念——除了华谊、光线、博纳之外,还有星美、小马奔腾。那几年间,星美陆续出品了《南京!南京!》《赵氏孤儿》等一系列票房上佳的影片;小马奔腾则由剧集向电影发力,于2009年成功签约吴宇森、宁浩等电影导演,独立运作投拍了《越光宝盒》《花木兰》《倾城》《武林外传》等作品。在正式破“百亿大关”的2010年,57亿多的国产片票房,“五大”民企出品影片的票房总和便超过了30亿。
那是属于旧“五大”的黄金年代,行业的飞速发展给他们提供了蓬勃生长的土壤,但随后的几年,星美旗下的嘉映影业由于过分专注于文艺片,以致市场反响平平;小马奔腾在创始人李明离世后出现了一系列内部斗争情况,并开始慢慢衰落,二者由此逐渐掉队。拥有强大发行和院线资源的万达影视,以及背靠乐视网的乐视影业,挤进“领头羊”阵营,并形成了现在业内所熟知的新“五大”。
2015年,成为“五大”民营影企的一大巅峰。
万达、华谊、光线三家影企联手打造的《寻龙诀》在2015年贺岁档斩获16.82亿,排名当年票房榜第三,刷新内地影视公司主投项目的最好成绩;此外,华谊的《老炮儿》《天将雄师》、光线的《港囧》、博纳的《澳门风云2》、万达的《煎饼侠》《唐人街探案》、乐视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熊出没之雪岭熊风》都收获了高票房;国产电影票房前10电影中,“五大”占据八部;万达“豪取”63亿票房,位居出品公司第一……
那一年,在资本的追捧下,华谊的市值一度接近800亿元,而生长于互联网生态之上乐视也能与BAT“分庭抗礼”。
风风火火的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年增长率为48.7%,但在这片额手称庆的氛围中,2016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却来了个“反转”,年增长率仅为3.7%。此后几年,“五大”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2016年,华谊全年总票房只有15亿,《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票房遇冷;2018年交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2019年,华谊陷入了多部电影撤档风波,根据最新发布的2019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净利润亏损6.5亿左右,正盼着在第四季度的大银幕上“扳回一城”。
博纳上市之后,公司价值长期被低估,股票价格也一直低迷。2016年,博纳宣布私有化后,开始谋求回A股上市。但大环境不景气,也让这条“回A之路”变得颇为曲折,不过近两年博纳在主打主旋律题材电影后,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以及正在热映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均收获票房、口碑“双丰收”。
万达在2015年收获63亿票房之后,转年却仅取得18亿的成绩,主投的影片里鲜有成功者。近几年,万达建立了“东方影都”,并希望能将影业注入上市公司,打通产业链条,实现“中国好莱坞”梦,不过因公司业绩和市场等原因未能如愿。2019年年初,万达电影的重组计划被批准通过,这也预示着原本仅以院线和电影制作为主的万达,将会变成更加多元的业务平台。
乐视则在2016年经历了《爵迹》惨败,《长城》遇冷的挫折,承诺的2016年归母净利润不低于5.2亿,结果只收获了1.45亿。但相比之后几年深受母公司危机牵连,2016年的“战绩”反倒算是小挫败。如今,乐视影业已更名乐创文娱,开始将实景娱乐作为发力方向。
相比之下,这几年间,光线可以算是稳步前行——2016年依靠《美人鱼》登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缝纫机乐队》的成绩也并非完全不及格。同时,光线还投资了大量企业,遍布电影、动画、音乐、VR等各个领域,2018年年初转手新丽,直接为其带来了22亿净收入;收购猫眼铺开渠道,也为其提升业绩天花板提供了保障。据光线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参与投资、发行的影片包含《疯狂的外星人》《四个春天》《夏目友人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千与千寻》《银河补习班》《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等14部影片,总票房为94.17亿,前三季度净利润盈利为11亿左右。
另一方面,“五大”还面临着其他“新势力”的壮大。
近些年,BAT入局电影市场给影视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BAT背后既掌握着“爱优腾”这样的互联网播放渠道,也有猫眼、淘票票这样重要的网络分销渠道,不仅如此,腾讯影业3年多来先后与漫威、华纳、派拉蒙等好莱坞大厂联合出品影片,阿里影业更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的重要出品方之一。全文娱产业链是BAT的竞争优势,随着BAT的不断深度参与,爱奇艺、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独立制作内容的能力也不容小觑,国外也有鲜明先例——Netflix的《罗马》,就引起了各大颁奖礼的意见纷纭。
还有些新兴影视公司也开始不断释放出自己的能量。比如徐峥作为创始人的真乐道,靠“囧”系列电影“起家”,近两年出品的《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幕后玩家》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回报;《我不是药神》另一大出品公司坏猴子,前身为宁浩电影工作室,自推出“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后,一举签下14位新导演,利用宁浩的经验为新导演搭建完备的拍摄团队,以保障新想法和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还有2013年才开始转型做影视的北京文化押中《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爆款”;接连推出《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等高票房喜剧电影的开心麻花……
新公司的崛起过程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策略,这其中也必然反映了一定的新规律以及影视行业的新趋势,无论是“五大”还是新锐公司,如何抓住趋势顺风而行是成功的关键。显然,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诸侯割据”的时代,洗牌已在所难免,在接下去的10年里,尤其是5G、4K/8K超高清、VR、AI等新技术袭来的情况下,“踏准浪尖”趁势发展还是逐渐掉队,还得看综合实力以及对优质内容的把握度——回顾过去是容易的,如何迎接未来才是摆在他们前面的课题。
-END-
作者丨宵夜
编辑丨减肥一绝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