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这个忧虑和盼望足足有20多年了:全国冬小麦因收割掉地籽粒约损失多少斤?怎么才能做到颗粒归仓?不浪费长到收获时期的一颗粮食。
中国的冬小麦种植区基本上收割完了。看见地里丢掉没人拾的麦穗;60后的回村歇歇想起了上小学时候帮生产队拾麦子,拾一斤麦穗生产队好像是给五分钱。刚分田到户时,割完小麦,把麦个子拉到打麦场后,全家老少会排成一排,把掉在麦田的麦穗再捡一遍,做到颗粒归仓。回村歇歇老农来算一笔账
从网上查到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3.6亿亩。
小麦联合收割机标注的收割损失率是3%,就是说亩产1000斤的麦田,约损失麦粒30斤。
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实际作业中,因为地块小,回头拐弯多等各种客观原因+机手操作不当的人为原因,小麦收获中实际损失麦粒比收割机标注的数量还要大。看看小麦收割后,地里长上来的麦青就明白了。老农连年目测估计,一亩地最少要掉麦粒50斤。
咱就按照小麦因收割亩损失30斤麦粒计算,那么一年冬小麦收割就损失麦粒是3.6亿亩乘以30斤,得数是108亿斤。
108亿斤冬小麦是多少人口的口粮?按照一年一个人平均消耗300斤小麦计算,那么,这一年因收割损失的麦粒就够3600万人吃一年了。
目前各省接近3600万人口的省份有“陕西3732.74万人;山西3571.21万人;福建3552万人;贵州3476.65万人”四省。也就是说,一年光收割冬小麦损失的麦粒就够这四个省人差不多吃一年了。
再看看中国老牌三大直辖市:上海2301.391万人;北京1961.2万人;天津1293.82万人。这全国一年因收割而损失的麦粒约够上海人吃一年半;差不多让北京人吃二年;让天津人吃三年差一点。
3.6亿亩冬小麦,收获过程中损失108亿斤。这个数据不是杜撰,更不是骇人听闻。根据老农经验,这样计算小麦收获中损失数据的水分在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地亩数和小麦产量低的地区按照高产地块估算了。
根据回村歇歇老农和本地农户,自联合收割机割麦推广以来,根据夏玉米播种后,掉在地里的麦粒长出的麦青与每亩播种30斤麦种目测估算。夏玉米行间上来密密麻麻的麦青,要远远超过联合收割机标准的3%损失率。
因此,鸡泽县农机公司已退休在村里养老的技师刘金怀,今年已80多岁高龄,还多次梦想发明一台小麦颗粒捡拾机。
把联合收割机作业时掉在地里的麦粒捡拾起来,不仅是一笔财富。对于下茬夏玉米也有益处。因为夏玉米田使用除草剂无法除死禾本科的麦青。
如果真能发明一种小麦颗粒捡拾机,那将是人类的一个福音。在地里生长了八九个月的冬小麦,因为收割全国就损失108亿斤,够3600万人吃一年。
是的。你可能要说,如果没有联合收割机,因为小麦收割不及时等原因,会造成损失更多更大。这样说,就是不讲理的对比。
那咱再回想一下,人力割麦子打场的情况。其实人力收获小麦也要损失,比如在小麦个子向大麦场运输过程中,会丢掉几个麦穗,打场麦秸麦糠里也分离不清等等原因。也会损失,但损失多少,不好目测。因为麦粒不是集中损失到了一个地方。
记得生产队时期,饲养员喂牲口麦糠需要水里湿透捞出来,几天下来,饲养员会从捞麦糠的大缸底下捞出几斤麦粒。这是我儿时,在牲口圈玩耍时,亲眼目睹。
回村歇歇老农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抛给现在的科学家们,是不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改造,或者添加什么装置,让收割机作业时,损失率降低到1%,那么一年也能多收72亿斤小麦。并且这多收的小麦除了改良的收割机定价有所增加,其它的作业费时间点等等都没有也不会增加。这是何乐而不为呢!
各位尊敬的科学家们,让高科技更多更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民以食为天嘛!回村歇歇老农坚信:总有那么一天,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损失率会降低。
请关注“回村歇歇”,我们一起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鼓与呼。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