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之神”抵达地面,却更有了“神采”。
迈克尔·乔丹,NBA历史上最耀眼的巨星,没有之一。
在役期间,他曾用惊艳众人的赛场表现“称神”,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篮球传奇。他的称谓众多,“篮球之神”“飞人”“山羊 (GOAT)”“老爷”,每一样都饱含球迷对他的崇敬之情。
左右滑动查看多图。
为了带领观众重温那段篮球“光辉岁月”,4月20日,由美国有限体育频道ESPN联合流媒体平台Netflix推出的篮球纪录片《The Last Dance》 (《最后之舞》)正式上线,并在腾讯体育同步播出。该片以迈克尔·乔丹的职业生涯为主要线索,通过独家影像+多人访谈的方式,揭秘了一个更有“神采”的乔丹形象。
据片方透露,由于纪录片中部分影像资料具有一定争议性,乔丹本人初期并不愿将其对外公布。但为了提振当下赛事停摆期间全球篮球爱好者的热情,乔丹最终选择松口。
这恰恰给予了观众一个重新认识“篮球之神”的机会,也让《最后之舞》被誉为近来“最好的体育类纪录片”。上线半个多月以来,该片在烂番茄有96%新鲜度、IMDb评分9.5、豆瓣评分开局9.9、如今也保持在9.7高分。
0
1
聚焦那只“山羊”
体育世界里,“山羊”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史上最佳 (Greatest of all time)”。在篮球领域,这个词则归乔丹独有。
《最后之舞》导演杰森·海希尔曾在采访中回忆道,自己第一次见到乔丹的情景“ 就好像自由女神弯腰和你握手”。
在NBA,他是震古烁今的“历史第一人”:6届NBA总冠军、5届常规赛MVP (最有价值球员),6届总决赛MVP、14次入选NBA全明星……
乔丹运动生涯荣誉一览。
而对世界篮坛来说,他曾令以足球为第一运动的欧洲,在1991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彻底为篮球疯狂;还让他代言的AJ篮球鞋,成为几乎每一个男孩的dream shoes。
“篮球之神”乔丹,其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越篮球。
以“被乔丹统治”的10年为主线,纪录片《最后之舞》对乔丹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详尽的回顾。
出于对“篮球之神”的尊敬,片中出现的不少知名人士与其说受邀出镜,不如说是慕名而来。
《最后之舞》的故事从NBA97-98赛季初开始,这不仅是迈克尔·乔丹最后一个夺冠赛季,同时也是他效力赛场的“最后一年” (虽然乔丹在2001年短暂复出,但已属于表演性质)。而纪录片首播两集就用夺人眼球的标题和故事焦点,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度”——
《球队不和,公牛王朝面临分崩离析》
《皮蓬拒绝比赛,与球队彻底闹翻》
斯科特·皮蓬,“公牛王朝”缔造者之一,乔丹最得力的副手。技术全面、进攻犀利且防守凶悍的他,总能以各种飞天遁地的表演引发赛场欢呼。然而,这样一名能在当时名列NBA前十的球员,却领着全联盟排名第122的薪水。
斯科特·皮蓬(左)、迈克尔·乔丹(右)。
另一方面,主教练兼乔丹“恩师”菲尔·杰克逊也在当时与球队管理层发生矛盾,并宣布将在次年“下课”。习惯每年给球队征程制定主题的他,将这一年起名为“ The Last Dance”,意味深长。
在这个颇具历史意义也前路未卜的时刻,NBA娱乐公司的摄制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拍摄许可”。他们获准随队出征,进入训练现场和更衣室,对106名球队相关人士进行采访,最终获得了超过500小时的画面素材 (未公开)和第一手信息。
偶像的一年,一代人的青春,有了存档。
而《最后之舞》的叙事安排,在以往有关乔丹的纪录片中也属罕见。
它将“争议”进行到底,打破人们心目中的“神话”,让许多篮球爱好者对其中不为人知的二三事产生强烈的好奇。
正当观众期待看到公牛队在这一年如何走出阴影,乔丹如何“大发神威”时,时间线却突然一跃拉回1984年,也就是乔丹的菜鸟赛季。
《最后之舞》以“闪回”的方式为纪录片铺下两条时间线,导演对此解释,“很多外国和年轻的观众听说过乔丹,但不了解那支公牛队。所以我们需要快速帮新观众打个底。当然,观众中也有过来人,那我们就稍微怀个旧,让老球迷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这无疑使纪录片在乔丹篮球技艺、职业精神、人物高光等维度都有了更充足的叙事空间,也让这段尘封了二十余载的影像资料更具“历史感”。
0
2
“乔丹法则”
21世纪前,NBA赛场远没有现在“文明”。球员间互相嘲讽挑衅只是基本操作,即便发生打架斗殴,在观众眼里也算常见。
这其中,最令人胆寒且不齿者,当属被称作“坏小子军团”的底特律活塞队。比赛中,他们总将几乎所有野蛮的“武术动作”施加在对手身上。
为了对付无所不能的乔丹,他们将野蛮“升级”,制定出臭名昭著的“乔丹法则”。法则的内容也很简单:尽力防守,实在不行就用一切方式把他“干翻在地”。
然而,传奇的历史早已被胜利者写就,《最后之舞》对“赛场暴力”的直观呈现,也不只为了追溯仇怨。
它更在乎的,是阐明乔丹强大实力的终极来源,诠释出真正的“乔丹法则”—— 刻苦、自律、勇敢。
迈克尔·杰弗里·乔丹,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黑人工薪家庭。
身为家中老二的他极度好胜,尤其喜欢与大哥斗气。而父亲对大哥则是无理由的偏爱,“和你大哥相比,你简直什么都做不好,滚去找你妈妈吧。”这无疑加剧了乔丹的好胜心。
或许谁都不曾想到,一句严厉的责骂反而促使乔丹在篮球这一件事上做到极致。
由于高中时身体素质不达标,乔丹没能入选校队首发。母亲鼓励他,“如果你真的想入选,那就在暑假努力训练。”于是,乔丹整个夏天球不离手,练就了一手好技术。
升入大学后,他依旧不知疲惫地加倍训练。随着体魄愈加强壮,乔丹也逐渐成长为校队核心。最终,凭借在大学联赛总决赛一次“压哨绝杀”,新星乔丹彻底打出名头。
然而,尽管以“探花秀”身份入选NBA芝加哥公牛队,但彼时刚踏上职业赛场的他,起初并没能和队友打成一片,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NBA崇尚放纵与享乐的整体氛围脱不开干系。
一次,乔丹偶然敲开队友房门,发现除了他以外的整个球队都在里面“花天酒地”。面对成堆的美酒、美女,甚至毒品,他心里淡淡地想:
“看来以后多少只能依仗自己了。”
“一个人有天赋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他有天赋的同时还比所有人都努力”。乔丹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着比同代人高一个水准的能力,正是因为背后比所有人都多一倍的付出。
在刻苦与自律之外,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同样成就了乔丹的“巨星”气质。
生涯第二年,乔丹遭遇严重伤病。为了劝阻急于复出的他乖乖养伤,医生略带威胁地说,如果乔丹强行复出,会有大概10%的几率再次重伤并导致生涯报废。
“我完全坐不住,只能偷偷溜出去打野球。当医生还在询问我的状况时,我其实已经连续打了十天比赛”。倔强的乔丹选择了相信另外90%的可能性,“我认为杯子里还有半杯水,但所有人都觉得只剩半杯水了,所有人看问题的方式都很负面。”
在《最后之舞》中,他还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假如我头疼,10片药里有9片能治愈我,而剩下1片会毒死我,那我也会考虑。”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无法接受无所作为。”
此外,在《最后之舞》第5集中,于今年1月意外离世的前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也表达了对“老大哥”乔丹的感激之情,“只有我有问题,乔丹都会向我详细讲解。他就像我的大哥一样,所以每当人们谈论我和他单挑谁会赢时,我都会想,如果不是他给我那么多好建议,我拿不了五个总冠军。我能走到今天,全是因为乔丹。”
而在今年4月的科比追悼会上,乔丹的一句话感动了在场所有人,“随着科比的离世,我身体中的一部分也死去了。”乔丹的伟大,不仅在于时至今日他依旧是每位球员追逐的目标,也在于 他身为“高峰”,却在无私馈赠中成就了无数“攀登者”,让篮球精神有了最纯粹、最鲜活的诠释。
0
3
“神”的背面
纪录片播出前,乔丹曾道出他的顾虑,这部纪录片呈现的并不全是美好的记忆,有些内容会让他的形象看起来“不太好”。
生涯早期的乔丹喜欢在比赛中单打独斗,五个人的比赛常被他一人包揽。这样做的后果也很直接,连续三年折戟底特律便是他为年少轻狂付出的代价。
在球队和教练的培养下,乔丹学会了依靠队友、相信团队,这才带领球队踏上夺冠之路,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领袖”。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他狂妄的性格,身为领袖的乔丹总以自己为标准要求他人。训斥队友、踢箱子的镜头在纪录片中比比皆是。
乔丹对此有着自己的理由,“ 赢球需要付出代价,做领袖也要付出代价。我激励着那些懒惰的人,挑战那些不想被挑战的人,这权利是我应得的。”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篮球之神”抵达地面,揭开“神性”,展现人性的一刻。
赛场以外,始终在努力维持良好形象的乔丹也曾遭到非议。
他是一个超级赌徒,小至电视上的体育博彩,大到在豪华赌场一掷千金,甚至有次在球队大巴上公开嘲讽其他队友收入太少、下注太小。
他还是一个十足的“烟民”,但凡有空就会点上雪茄“吞云吐雾”。然而这个看似老派绅士范的爱好也险些断送了他的前途:在某次切雪茄的过程中,乔丹不慎将右手食指神经割伤,直到今日这根手指依旧不能弯曲。
在《最后之舞》中,观众无疑能看到一个最好的乔丹。他有着强大的球技和领袖气场,带领公牛队夺得6次NBA总冠军;他也有劳模般的职业精神,在生涯末期依旧保持每年全勤,且每场比赛都为了给予观众最佳享受而卖力奔跑;他还有十足的爱心,每场比赛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前来看他比赛的孩子们,毫不吝啬地向他们送出签名礼物。
但纪录片依旧“不留情面”地展现了祛魅后的隐秘之处。避免一味神化和吹捧,才让“篮球之神”更加真实。
乔丹是一个好人,他的故事被奉为经典。但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有更全面的视角,才能凸显出“纪录”的价值,才能让这些伟大与缺憾共同勾勒出“生而为人”的人性弧光。
这不仅是对受访者的忠实,对观众的忠实,更是对镜头的忠实。
下周,这场有关篮球传奇的“最后之舞”即将迎来尾章。在5月18日的收官剧情中,迈克尔·乔丹将亲身揭秘著名的“世纪之投”背后令人唏嘘的往事,用亲身经历鼓舞更多球场上下的追梦人。
轮值编辑:彤童
作者:任拾
编辑:月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