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刘的跟腱位置肿起了一个大包,原本他也没在意,直到脚肿得走不了路了,才到医院就诊,不想被告知这是得了“丹毒”。
而这患病原因,也让小刘吃了一惊……
右脚跟腱位置鼓了个大包
近来连日下雨,小刘在上班路上总要淌过几个水坑,导致鞋袜总是湿漉漉的,但他也没当回事。
前几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右脚跟腱位置鼓了个大包,他觉得可能是被虫子咬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心想过几天就好了。
结果,3天后,“大包”竟然变成了“硬块”。
小刘红肿的右脚
等他意识到事情不简单的时候,这块皮肤已经又红又肿,摸起来还发烫,痛得踩不了地了。
于是,小刘拖着红肿的右脚,火急火燎地“蹦”到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你这不是虫咬,是丹毒!”经过检查,急诊外科医生张肖飞说。
丹毒?这是什么毒? 小刘听了一头雾水。
张肖飞解释,所谓丹毒,通俗地说,是一种 累及真皮浅层的淋巴感染。这种感染起病急,进展快,局部症状明显。像小刘一样,局部的红、肿、热、痛,就是丹毒最典型的症状。
除此之外,严重的还会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出现乏力、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进而引发败血症。
张肖飞表示,除非梅雨季或者卫生条件特别差,一般来说,丹毒在大家生活中不常见。
“这段时间频繁下雨,积水严重,地下管网中反流上来的污水是非常脏的。淌水后如果没有马上更换潮湿的鞋袜,自己的体温和潮湿的环境,就给各类真菌、细菌提供了温床。”
此时,如果碰巧脚上有一些细小的伤口,比如“脚气”病人抠破了表皮,或者穿鞋子磨破皮,或者脚上有伤口的糖尿病病人,细菌就会顺着伤口进入淋巴管,丹毒就“应运而生”。
这些人群更易得丹毒
“在临床上遇到的大部分患丹毒的病人,都同时患有脚气。特别是梅雨季一到,脚气病开始复发、加重,患者忍不住去抓,得丹毒的概率就非常大。”张肖飞说,
“很多病人没有保护创面的意识,痒就抓,抓破了也不在意,总觉得最多也只是一点小炎症而已,甚至有的病人直到自己发烧了,也不会联想到这跟脚上的小红肿块有关。”
网络图
另外,静脉曲张也跟丹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血管外科孟路阳主任解释,静脉曲张会引起局部血液淤积高压的改变,表现在皮肤上就会有一些皮肤疾病,最常见的是湿疹。
这些部位的皮肤相对薄弱,皮肤营养差,对抗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也就差,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引发丹毒。
另外,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动者,因为出汗量大,易患上足癣。足癣是由真菌或伴细菌感染所致,也容易引起丹毒。
网络图
除此之外,丹毒患者中还有一类较危险的人群,就是糖尿病患者。
他们患丹毒,极容易引发糖尿病足病,感染加重,伤口不易结痂,严重的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便在没有糖尿病足病的情况下,也要注意保持皮肤完整,防止外伤;出现外伤要及时消毒,防止感染。
网络图
“丹毒本身危险性不大,但其并发症常引起严重后果,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和体弱者,发病率高,病情较重。在容易引起细菌滋生的梅雨季,要更加注意这类人群的保护。”张肖飞说。
梅雨季节要注意“防毒”
“梅雨季开始以来,因为丹毒前来就诊的患者每天都有。”张肖飞特别提醒市民,梅雨季节要注意“防毒”。
雨天如果不得不淌水的,在淌水后一定要及时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皮肤并且及时擦干;遇到有创面的部位,要及时消毒;
尽量不要穿着潮湿的鞋袜,如果有 可能会淋湿,建议带上一双干燥的袜子。
网络图
“很多患者都是因为觉得下雨天鞋子会浸湿,所以干脆换了拖鞋淌水,后来引发了丹毒。”张肖飞表示,如果有浸湿可能的,建议双足涂抹油性润肤乳,通过油脂的疏水性,起到一定防水作用,或者带上一双雨鞋出门,及时更换。
另外,如果本身就有足癣、口腔溃疡,或者丹毒反复发作的市民,在对症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还要更注意在饮食上避免刺激性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来源:时报记者 潘洁 通讯员 陈旭婷
编辑:十二
转载须申请授权并注明出处:
青年时报公众号(qnsb-guanfang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