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馆:想寄存藏品文物,请先通过“世界上最严格”评审

2019-10-26     摩尔沫儿2017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陆续捐赠和寄存,数量蔚为大观,院方为此特别开辟专题展厅进行展览,将捐赠和寄存的名品进行不定期轮流展出。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再度举办相关展览,其中不乏精品:

清华嵒《写生册》之一(部分)

华嵒所绘题材广泛,涵括人物、鸟禽、草虫、畜兽、水族等,形象幽默生动,表情俱足,流露自家性情。

此册未署年款,属六十岁之后晚期绘制,为兰千山馆寄存文物。

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保护保存机构,其馆藏文物来源主要通过考古发掘、社会捐赠、拍卖行竞拍、文物收购等途径获得。

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脉相承,但与大陆博物馆不同的是,其馆藏文物除了依靠社会捐赠、文物收购之外,还接受私人寄存。

1969年,台北故宫制订藏品征集办法,后又经过两次修正,办法中除了收购、捐赠者外,第四章为寄存,明文规定了接受私人庋藏的文物寄存

清石涛《忆个山僧图》

尺寸63.9×37.8厘米

图写清江泛舟,岸边渔人攀网捕鱼。虽着墨无多,落笔潇洒,为简淡之作,略似八大山人。

本幅为王世杰捐赠。

清虚谷《菊花》

尺寸110.3×31.4厘米

本幅画丛菊盛放,花瓣以干笔双钩,菊叶则以浓淡披点,墨韵燥润相间,深浅相融,衬以干枝黄蕊,倍觉清雅秀逸。

本幅为蔡辰男捐赠。

近代齐白石《酒柿》

尺寸135.5×61.6厘米

本作在画幅上安排赭色酒坛,下方两个提篮内分置黄柿和白百合。

跋云:“百事不如饮酒强。”

作者运用器物高低、瘦广造型对比,以及色彩浓淡变化,巧妙取得画面平衡。

本幅为蔡辰男捐赠。

然而,正如全世界任何博物馆都不会无原则向社会开放寄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私人寄存服务也是有条件的。

比如它规定:

“寄存文物,需经台北故宫评定,如认为无价值者,则部分或全部谢绝;凡寄存的,其所有权仍属于寄存者……寄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等。

而在规定的寄存时间内,将有权使用这些寄存文物,比如将寄存文物展出。

近代王震《枇杷麻雀》

尺寸119.8×32.2厘米

本幅画树枝枝叶繁盛、结实累累枇杷,其上三只麻雀闻香而来。

绘于癸酉(1933)秋日,画面热闹温馨,写意绘成,敷色含蓄温雅,墨彩交融。

本幅为吉星福、张振芳夫妇捐赠。

近代陈衡恪《石榴萱花》

尺寸138.4×34.7厘米

画中作石榴、萱花,用笔苍劲,线条笔画中饱含水分,挥洒自然。画法追随明代陈淳、徐渭,并参用民国吴昌硕笔意,兼具写意风格及金石派书法浑厚之趣。

本幅为林宗毅捐赠。

近代傅抱石《雪意图》

尺寸89.7×57.2厘米

画中雪峰耸立,三人在雪地上行走。用笔灵动,干湿兼备。前景树石墨气淋漓,与留白雪山形成强烈对比,顿觉寒气逼人。用笔虽简而意远,老辣中见潇洒逸趣。

本幅为蔡辰男捐赠。

近代黄宾虹《黄山丹台》

尺寸90.2×32厘米

作者在图上跋云:“松筱蔽行径,黄山有丹台。拾级临绝顶,峰峦面面开。丁亥(1947)宾虹。”

黄山山势绵亘,风景奇绝,古来传说黄帝、容成子、浮丘公曾在山中炼丹药,留下炼丹台遗迹。丹台隐秘在层层山峦间,别具幽深意味,笔墨追求浑厚华滋的意境。

本幅为蔡辰男捐赠。

为了保证入藏文物的货真价实,台北故宫博物院采取了“三审制”,即预审、初审和复审

“除非一件准备征集的文物已经被文物主管部门评定为‘重要文物’,可直接进入‘复审’之外,其他计划征集的文物必须严格走完这三道程序,才可能获得落户资格。”

预审

由提出收藏该件文物的收藏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委。

文物状况检测:评委将对文物的“健康状况”进行严格检测,将“重病”文物排除在外。

合法来源证明:要保证计划征集的文物非抢、非盗,出身清白。

初审

院长指派一位副院长做主席,同时至少指定5位院内专业人士作为委员。

在评审过程中,认为‘应该买’的专家,要向认为‘可以不买’的专家说明为什么要买这件文物,对博物馆有什么好处,不买会怎样。只要有一人持反对意见,该征集计划将被缓议。

复审

每3年聘任一次“征集审查委员”,聘任人数大于30人。

院长从“征集审查委员”中挑选4至7位进行最后把关,三分之二以上赞成才算通过

“三审”中,各审级的评审委员不得重复,再大的专家也只能做一次评委。

而如果是计划购买这件文物,还要进行鉴定估价,再由另外的专家组成“鉴定估价委员会”

如此这般,真可谓“世界上最严格”的征集办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DZjJm4BMH2_cNUgG0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