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请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转载)
说起杜月笙,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
有人给他定义为旧中国的黑帮大头目,是流氓头子,有人说,他做尽恶事,再厉害也只是旧势力的代表。
但回顾他的一生,将他定义为乱世枭雄,想来最为合适。
作为依靠黑帮起家的人物,杜月笙做过很多恶事,贩毒、杀人越货……可以说,黑帮应该做的,他都做过,否则怎么能迅速成长为领军人物?
但是究其本性,他又有太多争议的地方,比如说,他在抗日期间做过很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为人处世又格外有哲学。
作家雾满拦江曾经在他的书《人心至上》中这样评价杜月笙:
杜月笙用64年的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在创建规则,寻找自我。杜月笙并非新规则的开创者,他只是传统江湖道义的守护者。
可以说,杜月笙这个人物,和时代的特点密不可分。他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自己的法则,做了很多他认为对的事。
而你怎么看待杜月笙,完全取决于你的角度。
从一个失足青年,一步一步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最后又黯然落幕,杜月笙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地方。
究竟他是怎么实现人生的逆袭?他一生信奉的规则又是什么?
纵览其一生,靠的只不过是5个字。
“善”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杜月笙从小就被打上了不幸的印记。
两岁丧母,五岁丧父,父亲病死后,杜月笙开始跟随继母生活, 8岁的时候,继母又失踪了。短短8年,杜月笙就经历了三次人生的离别,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这样的生长环境,误入歧途是必然结果。
杜月笙就这样,迷上了赌博,并且在输掉家里的房屋以后,受尽了家乡亲人和伙伴的侮辱与嘲笑。这种居无定所、毫无自尊的惨痛经历,让他更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但是与很多失足青年不同,杜月笙虽然受尽磨难,却知恩图报,心思细腻,并且待人真诚万分。
比如他刚从老家来到上海,受祖母所托找到了老乡的水果店落脚。
在这里,这种收留的感恩之心促使他勤恳工作、任劳任怨,很快便得到了水果店老伙计王国生的关注和认可,杜月笙管他叫大师兄。这之后王国生给了他很多帮助,并教会了他很多在大上海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杜月笙,也帮助王国生在水果生意上越做越好。
“善”,这个品质自此贯穿了他的始终,他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毛泽东曾经评价他:有本事、没脾气,说的就是这一个“善”字。
而这个品质,也帮助杜月笙结识了越来越多的人,先有好友陈世昌引他入青帮,后有和他惺惺相惜的好友黄振亿,引他结识当时法租界最有势力的人物黄金荣,此外,杜月笙还靠和善和任劳任怨,引起了黄金荣老婆林桂生的注意。
如果没有这些人脉,杜月笙再聪明,想必也无法快速站稳脚跟。
“胆”
那么,杜月笙是如何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在黄金荣这里站稳脚跟的呢?
这还得说回到黄金荣老婆林桂生,当时在黄公馆,林桂生其实才是黄金荣背后那个说了算的人,杜月笙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
于是,他决定要从林桂生这里打开人生的突破口。
有一次,林桂生病了,杜月笙不分昼夜好生伺候着她,就这样,杜月笙慢慢得到了林桂生的信任。
后来,林桂生私下偷偷卖烟土,也就是鸦片,有一次刚运来的货就被别人偷走了。
杜月笙没怎么犹豫,就胆敢冒着生命危险为杜月笙抢回了被偷走的烟土,从此以后,他就成为了林桂生的心腹。
林桂生很看好杜月笙,她给杜月笙谋得了一份差事,并在后来,一步一步提高他的地位。
她帮助杜月笙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在赌桌上赢了2000块,这对于杜月笙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林桂生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在考验杜月笙。如果杜月笙把赢来的2000块钱用来狂嫖烂堵、恣意挥霍,那就说明他不会有大出息;如果他把钱存进银行,或者买房置业,那杜月笙的水平充其量就是黄金荣这个样子。
但杜月笙的担子可谓是不一般。他先把钱财散给了这些年帮过他的人,笼络了很多底层人士的尊敬和崇拜。
然后用剩下的钱,帮助了革命党人逃亡。
革命党是谁?革命党人黄兴于湘湖起义。黄兴想要推翻清王朝,结果走漏了风声,一大票革命党被通缉逃亡。
换谁在这个节骨眼上也不敢收留,更何况出资相助,但是杜月笙做了,并且,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个投资太值了!
正是这些他帮助过的革命党人,在后来民国时期,与他展开了很多次的合作,慢慢地让杜月笙接触到了国民党的核心力量。
“宽”
这个宽,一是指眼界宽,二是指气量宽。
进入黄公馆之后,杜月笙依靠自己的手段,一步一步向上爬,用第一桶金积累起很多人脉。而后,在林桂生的帮助下,先是成为有产有业的人物,同时大刀阔斧地开拓新的生意,进军烟土业。
很多人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了不得了。有产有业有钱有地位,可以坐享生活了。
但是杜月笙的眼界,却比一般人看的更远。
开赌场做鸦片,如果谨小慎微,是干不长久的,如果想做大,就必须要打通各路神仙。
杜月笙怎么做的呢?
在经营赌场期间,他仍然时不时地散财,这就让他笼络了一大批底层人士,其中包括8个高手,杜月笙把他们纳入自己抢劫鸦片的团伙,把他们称为“小八股党”。“小八股党” 的兴起,彻底让上海滩黑道改了主人,他们垄断了上海整个烟土业,令江湖上的人闻风丧胆,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让杜月笙成为雄霸上海滩头、叱咤黑白两道的风云人物。
此为眼界宽。
在逐渐走上霸主地位的过程中,难免会与曾经的霸王们一绝高低,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在很多事情上,都只能有你没我,有我没他。
于是,杜月笙必须要得罪到很多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势力。
但很多人在以为要被赶尽杀绝之时,却又换来了杜月笙的邀约。
比如说,他第一个收服的人,叫做沈杏山。
沈杏山曾经在英租界拥有烟土保护权,手下有和“小八股党”相呼应的“大八股党”。
“大八股党”也叱咤江湖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遇到杜月笙,就全面溃败了。
杜月笙和黄金荣联合设计了一场鸿门宴,连打带吓地收了他的烟草保护权。
沈杏山怕被他们二人斩草除根,吓得连夜逃到了东北,但生存无路,最后又返回了上海,却一直低调生活,没有东山再起。
杜月笙得势后,执意要收服沈杏山,因为沈杏山虽然失势了,可他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人脉依然存在,这都是杜月笙开拓江山非常需要的。
于是他主动去说服黄金荣,让黄金荣出面亲自拜访,好化解双方隔阂。
其实这个时候沈杏山巴不得有个台阶下,不然总是生活得提心吊胆,他也不好受。黄金荣这次拜访,正中他下怀,从此他率“大八股党”效命于杜月笙。
此为气量宽。
说到底,杜月笙对人性的分析很透彻,什么人可用,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他心里都很清楚,所以各方豪客最终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所用。
招揽各路豪杰,打通各方势力,杜月笙因此才能最终成为上海滩的三大亨之一。
“透”
面对地位和财富,杜月笙比谁都通透,这些财,上不得台面,赌博和烟土,都是不义之财。
没错,就是很多人说的洗白。
到了三大亨的位置,杜月笙心里明镜一样,他必须得转型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身工人运动,获得各方势力关注。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杜月笙公然站出来支持上海工人大罢工。他四处奔走,联络了财界的各方势力,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募捐义演,他自己更是捐了最多的钱。
杜月笙在工人运动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引发了潜在势力以及国共两党的高度关注。
为了扩大影响力,杜月笙做的第二件事是,涉政。
1926年,国民党北伐战争开始。这个时候,杜月笙曾经帮助过逃亡的革命党人,开始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这些人都陆续成为了国民党里的关键人物,而杜月笙也一直保持了和国民党的交情,无论他们提什么要求,杜月笙都会出手相助。
接着,杜月笙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进军工商业,向实业转型,进入上流社会。
1930年,杜月笙43岁,那一年张作霖殒命于皇姑屯,中国经济开始崩溃,上海也陷入了破产狂潮。工人们要生存,便开始闹“工潮”,工人们以罢工来对抗资方,要求涨薪;资方则想裁员降薪——劳资双方相持不下。
杜月笙借助闹“工潮”周旋于劳资双方之间,为了安抚双方,不惜下血本弥补劳资双方谈判时的巨大资金落差——工人需要的钱,统统由他来买单。
打下工人的底子之后,他进一步收购了上海纱布交易所。而后,他收购苏北小面粉厂,拿下面粉交易所;扶持金融领域的七星公司,拿下了金业交易所……就这样,他逐渐控制了上海六大交易所,而控制了交易所就等于是控制了上海的商业。
杜月笙谋划了5年,一点一点让自己向实业转型,之后,杜月笙还陆续涉足航运业、航空业,并开设银行。
夺得实业的话语权之后,杜月笙马上关掉了赌场和烟草业。这两项产业是他发家的根本,却也是他一生的污点。
至此,杜月笙如期完成了他的人生规划,成为工商业巨掣、银行业巨子。
“淡”
到达人生巅峰的杜月笙,其实并没有享几年清福。因为抗日战争开始了。
大战前夕,国名党军统负责人戴笠找到杜月笙,希望他可以集结1万人敢死之士,共同抵御日寇。
杜月笙一声号令,两月成军,万人相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浙行动总队,正式的名称叫作“忠义救国军”。
从此时开始,杜月笙就开始不断用个人的财物,去支持抗日战争。当然,他也受到过日本人的拉拢,但是他没有同意,并在戴笠的帮助下逃到了香港。
这个淡,说的就是他对于财物和地位的淡然。
动乱时节,为了保住财富和地位而变节的人太多了。但杜月笙没有。
在戴笠的支持下,他组建了赈济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为战争筹集资金和战略物资。他的杜门子弟也转而开始进行特工战和游击战,继续与日本人周旋。
但8年抗战,再有家底的人,也会被消耗的一干二净,杜月笙也差不多,几年下来,杜氏家族在上海的根基早已不复从前。
抗战结束后,杜月笙本想回上海重整旗鼓,但他发现,自己拼命洗白的人生,却依然有抹不去的污点,这些污点在上海可以直接毁了他。
黄金荣就是很好的例子。
50年代,80多岁的黄金荣被罚在自家门口扫大街,这个同样一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晚年却有着如此戏剧性的反差。
于是,杜月笙又返回香港,淡然接受现实,并在那里结束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
弥留之际,他做了一件事,就是销毁了家里所有的借据。
这些借据,大多数来自于他的鼎盛时期,杜月笙这辈子,曾经家缠万贯,跟他借钱的人数不胜数,但在人生的终点,他选择了全部抹去。
他对自己的家人和后代说,不想让他们在他过世后成为一个向人讨债之人,他希望太太和子女们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而后,他清理了自己全部财产,只有11万美金,折合港币60万,分给自己的几位太太和孩子,每家恰好一万美金。
至此,他又一次成为一个身无分文之人,这个世界他是怎么来的,就怎么离开。
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看到前来探望他的年轻人很有能力时,说道:“好,好,大家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