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千变万变,创作本质不变。
“抖音热搜xx次”“抖音播放量xx亿”……近年来,衡量一部剧是否出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数据成为一个重要参数。
高能片段、台词金句等集中传播,是影视剧在短视频平台上最便捷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而这也正在反作用于剧集创作。编剧李潇曾在采访中说,“现在演员、制片人在看剧本的时候开始跟你强调要有台词金句、人物要有鲜明的标签了。”
短视频营销的趋势正在为电视剧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作者们怎么想?带着这些问题,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采访了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 余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制片人 梁振华,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编剧 倪骏,以及青年编剧 任群。
0
1
配合市场没问题,但不能“全盘皆碎”
从“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到“抖音追剧”,短视频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观众只需在抖音等平台上看几个影视剧片段,就可以迅速了解热门影视剧的内容,甚至半小时看完一部60集大剧。
对于这一现象,梁振华从互联网的角度解释:“网生时代的年轻人习惯于把作品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碎片式解读,这也印证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特征。”
梁振华
倪骏也表示理解,“市场上剧太多,观众没有时间看完所有的剧, 用短视频来判断、选择一部剧要不要看是一种便捷的方式。”
任群认为这是对传统观影习惯的冲击和挑战。
余飞的观点偏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写得不好的剧,水分比较大,浓缩看一下可以理解,但好剧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就不能浓缩看。”
余飞
一段火爆的剧情片段,可以大大提高影视剧的传播度,很多网友会因为看到某个片段,特意去看完整部剧,不少老剧也因此翻红。影视宣发瞄准这一点,开始主动制造起“名场面”,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预设“爆点”。
对于这关键一环,编剧们理解吗?认可吗?
“讨论剧本的时候,平台和制片人就会给我们这方面的要求”,倪骏说制片人会用《三十而已》来举例,“类似林有有这样的极品小三,确实有人看,观众也讨论,你是不是也需要写这样一个人物?”
倪骏说,“这个我是理解的。写电视剧还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和讨论,现在这么多剧, 想让更多的人来看你的剧,就需要在包装上下点功夫,这跟我们本身的想法是不冲突的,我个人可以接受。”
倪骏
电视剧是大众艺术,必须要面对市场,任群和梁振华都表示可以接受来自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前提条件。
任群说:“ 剧爆不爆不在于段子堆砌,而是话题和选题是否命中圈层受众的心理。对编剧来说,选题和结构的共情度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配合宣发部门设计一些宣传点,也就是所谓的梗和爆点。”
梁振华认为,这要看创作者和制片方的选择,如果要在更广泛、年轻的人群,尤其是短视频受众中树立影响力,就需要在作品中适当加入能够满足碎片化审美需求的桥段,但是有一个底线和前提, 零碎的信息流和趣味性的东西加入后,不能影响作品的整体性意义的传达,这是需要在技巧层面上去完成的一件事。
梁振华希望所有的创作者警惕碎片化思维对创作的影响,“短视频是用非常短的时间内调动大家感官愉悦,从事长篇艺术创作的人,还是要关注整体逻辑。当我们的思维方式、文本表达全部变成碎片化之后,这个时代就没有人再去关注整体了,没有人关注意义了,永远被碎片所垄断。”
0
2
解决新问题还得旧法子
短视频营销为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创作本身来说,几位编剧都认为创作规律是不变的,新的媒介和审美趣味带来的只是外部形式的变化。
任群认为,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短视频,都是用内容吸引观众,“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万变不离其宗,搞创作一定要抓住核心,外壳则可以不断切换。”
任群
创作中加入便于在短视频上传播的碎片化桥段,并不意味着短视频改变了影视剧创作的方法,“只是我们愿意考虑当下观众的趣味,在创作习惯上适当和他们对接”,梁振华说。
说到底,这只是剧本的美化包装,如何吸纳市场上不断变化的审美趣味并融入剧本中,是创作者本来就要考虑的问题。如余飞所说:“ 成熟的编剧会在创作的时候考虑怎么写观众会喜欢看,本身就有些设计在里面,不用专门讨论。”
余飞还说,当前一些新的概念,只是互联网时代造出的新词,但是新词并没有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模式,“ 爆点其实就是话题性。”
早在短视频营销出现之前,剧集的话题性就频频被提起,当前流行的短视频营销,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热议话题”的产生,从而提高剧集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证明其影响力。
部分话题剧
对于创作中话题性的运用,余飞与梁振华持不同的态度。
“ 如果不是专门做话题剧,最好不要往这方面想。”尽管余飞高度赞扬了过去的一些优质话题剧,他仍然建议创作者不要过度依赖话题,“靠话题做剧是很悲哀的,说明没有什么能力,只能靠大家关心的社会热点来卖钱, 所谓的“爆点”谁写大家都会关注。在一个没有人关注的地方弄出一个好作品让大家关注,这才是你的能力。”
同时他表示:“现在新出的一些剧,看起来话题性不错,但质量远不如从前,都是自嗨,其实骗不了人,你可以为了商业模式这样弄,但不要麻痹自己,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梁振华则鼓励运用话题,“ 如果话题的介入没有伤害作品品质和创作者的表达,我们不应该拒绝。”他认为话题性是独立于艺术品质之外的一种评价标准,剧集的话题度可能是未来评判一部作品的潜力维度,这是创作者一定要面对的问题。“适当地把一些话题引入,哪怕是策略性的让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讨论,我并不觉得会让作品减分或加分,这要看创作者的手艺。”
梁振华还认为话题性不限于题材,现实题材因接近大众日常生活,更容易引起观众对于时下社会话题的热议,“但今天的观众也喜欢在传奇的叙事时空中找到一种释放解脱的快感,非现实题材的话题更聚焦于人物形象、作品情节、故事设定等。”
不排斥短视频营销趋势提出的新要求,也无需在创作中刻意迎合这种现象——对于几位编剧,乃至大部分创作者而言,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剧本创作始终都是内容为王,只有遵守基本创作规律,才能写出好作品。
轮值主编: 依梧
作者:派太星
编辑:方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