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目前,疫情拐点无法预测,
准备长期的奋战
人们都希望专家们作一个“疫情拐点”何时出现的预测。
1月28日下午,钟南山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提出:“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很难绝对地估计。不过我想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地增加了。”
当时这一个预测很令人振奋。但到了2月7日,钟南山院士不那么乐观了,谈到拐点时他表示:言之过早。
在2月10日,已过了钟南山当时预测的一周或者十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据全国疫情通报,10日确诊总数达40235例,确诊新增3073例,凝似新增4008例,都高于9日确诊新增2656例与凝似新增3916例。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提到,即使拐点出现也不一定就顺利了:“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干脆明确表示:疫情底数并不清楚,判断根据不足。此外,社区和社会上未能接受隔离的病人,在家庭和社会的传播威胁性还很大。如果不加以有效管控,这个“拐点”无法预测。
02
“新冠”真的是毒性轻、
只对有基础病史老年人危害大吗?
这几乎是个定论:“新冠”毒性轻,对有基础病史老年人危害大。
“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的离世让所有人扼腕叹息,尽管他的病例史尚未被官方公开,但他才34岁,如此年轻的生命为什么会在短期内病情急转直下而死亡呢?
李文亮从1月10日出现疑似症状,1月12日住院,2月1日确诊“新冠”。他在2月初还发微博,告诉大家不要担心,会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但在短短几天后的2月6日晚间,突然传出他病情恶化在ICU抢救的消息,次日早晨,人们得知李文亮不幸去世。
实际上,还是出现了不少年轻的“新冠”重症患者。
香港的第一例死亡病例也是一位39岁的男性病患,他死于心脏骤停。据该病人死前讲述,他没有心脏病史。
2月1日,一名来自武汉的44岁男子在菲律宾去世,成为中国境外首例死亡病例,因重度肺部感染去世。
目前医疗专家开始关注年轻的“新冠”重症患者病因的研究。
03
新冠肺炎,“长期看,可防可控;
短期看,难防难控” 的说法对吗?
可防可控,这是媒体上经常看到的一句口号。
也有人讲,“长期看,可防可控;短期看,难防难控”。
前天,钟南山等人发布他们研究成果最新消息称,他们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而在之前,医疗界都在讲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是3~14天。
发现潜伏期的突破,这意味着什么呢?
因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具有潜伏期传播,即无症状传播,说白了就是传播或感染于无形之中,潜在病人在传播“新冠”时,这个人与其他被传播者都不知道他是传染病人。部分处在潜伏期3天至24天的传染病人是很难防控的。
如果那些潜伏期长达24天的人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超级传播者”,就更可怕。
“新冠”病毒防控难度还表现在传播方式上。
除了已确认的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以外,有专家提出还存在“新冠病毒通过粪便在卫生间特别是公共卫生间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
前几天有关部门与专家还在说,后两种传播方式只是理论推测,未实证。
但没过几天,前天钟南山就发了声明:研究人员已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因此卫生保护应考虑到通过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
看来“新冠”病毒通过粪便在卫生间特别是公共卫生间传播,已“实锤”。
而气溶胶传播,即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飘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不过这种传播途径,尚待实证。
由以上种种情况看,新冠肺炎要比十几年前的非典更难防控。
04
有没有特效药?
2月8日,一位自称入住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患者发出一个消息:“美国那个新药瑞德西韦真的牛,看着同病房的重症吃了一天,肉眼可见的好转,现在精神地坐着跟我聊天”,引起很多转发和评论。
但专家指出,这仅是一个不明来源的传言。
瑞德西韦(Remdesivir)是一种在研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尚未在全球任何国家获得批准。它仅是国内医院进行临床试验,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冠状病毒潜在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极少数感染2019-nCoV的患者使用过,因此我们对其疗效尚无足够充分的了解,且目前不足以确保药物能被广泛使用。
不过还是值得期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说:根据前期的结果,我们对瑞德西韦抱有比较大的希望,其他药物包括中药,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来确定其疗效。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白说:
目前没有什么特效药, “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我们医生在做什么?就是帮病人挺过两个礼拜,挺过去,他自身的抗体就起来了,有了强大的力量。”
我查了有关专业资料,张文宏医生指的这类病叫“自限性疾病”,这种病在发生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
05
经检测没得“新冠”。
别高兴太早,有可能漏诊
对于确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检测是阳性,可以确诊为新冠肺炎。如果出现两次阴性,则基本可排除感染。
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在浙江一所医院,有的病人测了6次核酸试剂都为阴性,直到第7次才测出阳性。而刚刚去世的李文亮医生,在1月11、12号就有发热症状住院,之后住进重症监护室,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直到2月1日核酸检测结果才显示阳性。
就是说,目前检测一个人是否得“新冠”肺炎的主要手段“核酸检测”,会经常出现测不准问题。
这给一直强调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导致了病例确诊信任危机。
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占成回应,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不可能是100%阳性,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假阴性”在所难免。
但问题是,一些疑似病例得不到确诊。
06
普通人如何防范?
这次“新冠”病毒确实狡猾难以防范。怎么个难法?有人编了一个段子:
现在如果要把人分类,可以分成ABCD四类人。
A类人,是有武汉接触史的,他们大部分被封城在武汉,少部分分散在全国各地,这类人比较容易识别与比较容易找出来。
C类人,指A到达目的地接触到C,C这类人一般为A的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也比较好识别,好寻找。
D类人,即居家没有外出的人。
B类人,指A在公共场所如超市、餐厅、商场、火车站、机场、电梯间、公共卫生间等,遇到素未平生绝不认识的人。这种情况下,A不知道B的存在,B不知道A的存在。
2B类人,即D只要出门,就有碰到B的可能性,D自己也就成了2B,即新的B。
根据现在情况来说,B与2B是最大的隐患,因为大家都不知道B与2B有谁,B与2B也不知道自己是B与2B。
所以现在最好是少出门,自我隔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等待自我暴露。因为病毒都存在潜伏期3~24天,如果患了“新冠”,就会暴露出来并不会去殃及别人。二是如果没患“新冠”,就最大可能避免接触B与2B,使自己不成为2B。
另外,还要釆取以下防范措施:
(1)外出的时候一定要戴医用口罩。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或是通风不良的场所。
(2)在外面与人宜保持1.5米左右距离。
(3)勤洗手。外出回家,在饭前便后、咳嗽或者接触动物后,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使用含酒精的消毒产品后,宜使用护手霜、尿素软膏或皮肤屏障保护剂以保护皮肤。
(4)并且做好室内空气、物表、地面的消毒。
(5)在家可以适当、适度活动,保证身体状况良好。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而且对人体免疫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6)若有接触过发热、咳嗽的人后出现相关的呼吸道症状,不要胡乱买药、吃药,应该戴上医用口罩及时到医院就诊。
07
面对陌生的危险,
独立思考很重要
新冠病毒与如何抗疫,对中国与全世界都是一个新情况、新课题和新难题。人们看到那些医生与科研人员及有关部门关于新冠病毒与如何抗疫、治疗的信息、知识、措施,经常在变,有的还互相矛盾,前后矛盾,怎么看呢?
我想,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关于新冠病毒与如何抗疫、治疗,不论是谁,都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从不明白到明白,由浅入深,不断假设,不断尝试,不断纠错,不断迭代。只要不怀恶意,犯错是通往胜利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需要宽容。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也要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无论是专家、管理者的意见还是网络“流言”,既要兼听又不应盲听盲从。要主动寻找不同的多个方面的信息、意见,根据事实与原理去推理求证,不断学习,去获得尽可能接近正确的有关新冠病毒与如何抗疫、治疗的信息与知识,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决策,避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