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初二家长都会为这事抓狂,好学生更容易成绩下滑,要当心

2019-10-11     口袋优鸿

“初一势均力敌,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初二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危险期,因此也成为教育的关键期


行业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

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原本很听话的儿子读初二以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父母跟他说什么话,他都要顶撞回来,有时甚至干脆不搭理

吃饭的时候,我让他拿个东西,他不肯,最后竟然把筷子摔在我们面前!他以前完全不是这样的


说起儿子的变化,徐女士也是一脸的无奈:“小学和初一的时候很听我的话,到了初二,经常和我顶嘴,要他干什么事情,还要看他的心情,成绩也倒退了很多。”

状态萎靡,不爱学习,而且出现更多叛逆的言行,这些表现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初二现象”

什么是“初二现象”

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也是最难管理的阶段,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孩子在这个阶段彷徨不前,出现卡顿,厌学、情绪激动暴躁、成绩下滑等等,都是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初二现象”


01初二是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很多孩子上了初二,会变得比较暴躁,不想学习,不知道学来干什么

初二孩子的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并且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再想先问爸妈怎么办,而是他自己会在心里想:

  • 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
  • 我该怎么办?
  • 放在学习上就是:
  • 我为什么要学习?
  • 学习不好又能怎么样?

找不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那自然就不愿意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02学习的逻辑思维没有转化过来

初二成绩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初二的教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孩子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自然会变得很吃力,成绩便出现了下滑

03青春期心理因素的影响

初二的孩子一般都在十三四岁,正处在生理发育期,尤其是初二以后,独立意识也开始觉醒,心理的叛逆期越来越重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和心理上已经发展成熟,自认为什么都懂,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如何应对“初二现象”

01改善学习方式

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

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02思想引导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

一般来说,成天对他人意见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较狭隘、偏激。家长应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去缓解心理上的不平衡

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心里有事要向朋友向师长倾述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开导,重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

03做有修养的家长

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

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初二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我们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

希望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能力,让初二年级这个“事故多发阶段”平稳度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KC41m0BMH2_cNUgsQ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