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 家庭教育中的爱与尊重,让孩子拥有自我

2020-03-25     怀左同学


文/一只普通的喵喵

来源/怀左同学

几年前,我第一次看《完美的世界》时,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感觉。

第二次看时,我更加关注里面的人物成长历程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看懂了它的内涵。

《完美的世界》讲述的是万圣节凌晨,附近州监狱的两名罪犯越狱成功,劫持了菲利浦作为人质,准备向德州边境逃窜,路上一名罪犯布奇为保护菲利浦杀掉另一名罪犯普,在逃亡过程中,与菲利浦产生近似父子之间的感情,最后被射杀的故事。

影片在1993年上映,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结束《不可饶恕》的拍摄之后进行的又一部作品,新浪网评上对于这部电影有这样的评价:《完美的世界》将公路片、西部片以及劫匪片的特点元素复杂交织,因其发人深省的颇具社会、道德、教育意义的思想内涵而更具艺术张力。

当遇见一个和我们成长相似的人时,我们会尽自己所能保护他,让他不再受到我们曾经所受的伤害,布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布奇和菲利浦相处时,无形中担当起朋友的角色、甚至近似父亲的角色,让菲利浦有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将从两个阶段分析菲利浦的成长历程以及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一、缺失自我阶段:不能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得不到朋友的关爱

当菲利浦和姐姐们不能参加“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时,他们开始在想象中挑选角色,两个姐姐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角色,而菲利浦却不能。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被看见,被关注,这就是我们的存在感,而菲利浦在家里没有存在感,没有被妈妈和姐姐们看见和理解。

菲利浦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姐姐们的影响。菲利浦有一个妈妈,两个姐姐,家里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因为没有爸爸,作为男孩的菲利浦被关注地比较少,存在感比较低。

另一方面是母亲的影响,是主要方面。菲利浦喜欢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可是母亲因为信仰问题,没有给予菲利浦自由选择的权力,限制菲利浦的活动,导致菲利浦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姐姐们待在一起,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

过去的一些例子表明:由父亲带大或参与带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如果父爱缺失,孩子则往往表现得比较柔弱、独立性差。

没有父亲,性格软弱,不爱表现自己的菲利浦,受妈妈和姐姐的影响比较大,在家里存在感很低。

就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得一样,我们正在逐渐了解到什么样的儿童在什么年龄恰恰不要做什么事,但是我们还应该继续理解到他们要主动高兴地做些什么。

菲利浦处在8岁的阶段,喜欢和小伙伴玩游戏,却不能做这个阶段允许做的事情,不能进行自我选择。久而久之,菲利浦就会认为姐姐们或者妈妈的选择,就是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自我的缺失。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替孩子做决定,认为孩子的一切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样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更不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掌控孩子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觉得没有自己的空间,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菲利浦的妈妈也会给菲利浦带来这样的结果。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谈到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

菲利浦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所以他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这时感情上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成为最主要的需要。

友爱上的需要,即菲利浦需要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忠诚,需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成为朋友;归属上的需要,就是菲利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和群体中的伙伴相互关心和照顾。

菲利浦的妈妈不允许菲利浦参加“不给糖就捣蛋”的万圣节游戏、甚至不举办派对、不过生日,直接切断了菲利浦与其他伙伴接触的机会,使得菲利浦无法体会到友情,更无法融入到集体中,导致孩子感情上的需要缺失。

不能和伙伴们玩耍,只能和姐姐们待在一起,没有自己的私密时间和空间,对菲利浦的成长是不利的。

社会学指出,同化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有直接而亲密的社会关系,二是有共同的语言关系。这样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菲利浦被姐姐们的想法同化,导致自我的缺失。

生而为人,我们多想好好体验一下生活,而不能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融入到集体中,更得不到朋友的关爱,这是一件多么忧伤的事情。菲利浦正经历这样的事情,还没有被解放出来。

二、拥有自我阶段:得到朋友的关爱,努力活出了自我

菲利浦有两次可以回家的机会,一次是他们离开家,布奇杀掉普的时候;另外一次是在友善的店,布奇被警察追捕的时候。

这两次布奇都告诉菲利浦,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跟着他,将选择权还给菲利浦,体现出对菲利浦的尊重。

菲利浦在友善的店,因为特别喜欢一件万圣节礼服,临走时,偷偷将它带出来。由此可见,和布奇的相处也让菲利浦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见而少言。

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嘴巴?苏格拉底给了我们答案,就是要少说,多倾听。

布奇善于倾听菲利浦的想法。在友善的店事情之后,布奇带菲利浦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带菲利浦玩汽车上的“云霄飞车”,帮助菲利浦实现了内心的想法。

正是因为布奇的倾听与尊重,菲利浦变得越来越活泼、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就像遇见一个人,他尊重你所有的选择,支持你所有的决定。当你因不相信自己而犹豫时,他会给你鼓励;当你因别人的反对而伤心时,他会给你拥抱。他就站在你的身后,从未离开,让你有力量去和所有的人对抗。

最后,菲利浦拉着布奇的手一起走向警方,因为他认为布奇是好人,是那个站在背后支持他的人,更不希望布奇被警方乱枪射死。

这是菲利浦不受其他人影响,经过心理斗争之后,做出的遵从内心的选择,表明他已经拥有了自我,更明白了善恶的区别。


菲利浦问布奇:“你要开枪打我吗?”

布奇对菲利浦说:“不,当然不,我和你是朋友。”

布奇很信任菲利浦,将看管普的任务交给菲利浦,他们共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菲利浦体会到伙伴之间的友谊与忠诚。

布奇还和菲利浦一起合作偷福特车、指挥菲利浦踩刹车,两个人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些事情,让菲利浦缺失的友爱渐渐得到弥补。

布奇一直在帮助和保护菲利浦,帮他买衣服、带他吃饭,帮他实现愿望,而菲利浦也在帮助布奇,从布奇手中取下阿拉斯加明信片,希望替布奇完成心愿。这时他们更像是伙伴,他们的心连在一起,菲利浦归属上的需要也得到了弥补。

菲利浦与布奇相处的过程是弥补友爱与归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菲利浦的想法被倾听、被实现,菲利浦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看清自己的内心、体会到朋友之间的忠诚,渐渐找到自我并拥有自我。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行表达我心。

释放自己的天性,展现真实的自我,对于菲利浦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三、菲利浦的成长历程,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一)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想起《倾听孩子》书中的一段话:作为倾听者,你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对方感觉好一些。凭感觉指导行动是不可靠的;宏观上看问题,感觉如何也不是最重要的。你的目标是通过倾听对方,给予对方尊重,最终帮助他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

布奇第一次见到菲利浦,和菲利浦说话时是蹲下来的,那样他们可以处于同一高度,不会给菲利浦带来太大压力;布奇因为要更换汽车而停下,并和菲利浦商量接下来怎么做。

从这两件事情,都可以看出布奇很尊重菲利浦,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

黄磊谈到尊重孩子时,也说过: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黄磊一直把对孩子的尊重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对孩子多多的尊重和陪伴,让多多成长地更加出色,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比其他孩子更具备独立能力、也更会照顾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少之又少,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走的路还多,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予的,所以孩子就必须要听家长的意见。

我是一个人,独立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件工具,不能被一直控制,更不能用来获取钱财。

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模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展现世界的美好,给予鼓励和引导

布奇和菲利浦在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时,布奇说:“千万别低估一般人的仁慈。”其实布奇想告诉菲利浦,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有很大的仁慈,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生活中存在险恶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尽量帮孩子避开,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做。

第一点是转移注意力。过去的研究表明,4岁以前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左右,4岁到12岁注意力持续时间会慢慢增长,最长达30分钟。另外,3岁以前,孩子的记忆力比较短暂,3岁到12岁记忆力增长,可以达到背诵课文的程度。

遇见不好的事情,家长可以指给孩子另一处的景观或者其他事物,这时3、4岁以下的孩子,慢慢就会关注其他的事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还需要多陪孩子说话,让他把关注点慢慢转移,从而忘记之前发生的事情。

第二点是对事情进行合理解释。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 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渴望。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当孩子看见有人在吵架,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释说:“他们在讨论事情,只是声音有些大,就像你很开心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样,是不是声音也很大,希望爸爸妈妈听见?”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减小了事情的影响。

第三点是保持平常心态,尽快带孩子离开。视崖实验中母亲做出害怕表情时,婴儿会停止向前爬;母亲做出高兴的表情时,婴儿会爬向母亲,婴儿会根据家长脸上的表情做出相应动作,说明孩子从小就会观察人的脸色。

遇见不好的事情,家长首先要保持平常心态,不要表现出害怕或者厌恶,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尽快带孩子离开事情发生的地方,将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给孩子多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冲淡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成为好家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习的,就像孩子从学校毕业一样,家长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从“家长学校”毕业。

(三)言出必行,以身作则,更能培养孩子诚信的品格

著名的教育家班杜拉曾经说过:父母与孩子观察学习的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化最重要的历程,所以父母是提供孩子良好示范与正确行为的重要对象。

菲利浦和布奇说:“我想回家。”

布奇告诉他:“我们很快就会送你回家,我发誓,好吗?”

听到布奇说的话,菲利浦开心地笑了。布奇虽然不是菲利浦的父亲,但在相处过程中,他们已经培养出近似父子之间的感情,布奇最后践行了对菲利浦的诺言,为菲利浦起了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很多的孩子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原本答应带自己去旅游,可是最后,父母改变主意,没有做到。孩子反过来问父母,父母也不正面回答,只是告诉孩子:“不让你去,就是有不让你去的原因,你就不要再问了。”

你答应我的事情没有做到,为什么不能和我好好沟通一下呢?我不是那么蛮不讲理,也不是不懂父母的辛苦,你简单的一句话把我隔绝到千里之外,让我很伤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诚实守信,那我们是否能先把答应孩子的事情做到?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认真读书,那我们是否能第一个拿起书本来读?

我记起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父母主动去做会比说教更容易达到目的。

结语

有人说这是一部公路片、警匪片、西部牛仔片结合的电影,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教育片,为已经成为家长的人和即将成为家长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方法。

这是菲利浦拥有自我的救赎之旅。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布奇对菲利浦那种似父子又似朋友的关心与帮助,看见菲利浦的变化。

如果我们都可以像布奇一样,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向孩子展现世界的美好并且言出必行,相信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加顺利。

希望我们都不要忽略对孩子的教育,使用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pwEFnEBiuFnsJQVJr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