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囧妈网络首播,请大家免费看电影。
今天就和家人一起在家里看了徐峥的《囧妈》。
四个字形容观感:笑中带泪。
搞笑和幽默最大的区别是,搞笑是笑别人,而幽默则是笑自己。
徐峥这次拿中国人最大的梗开玩笑——妈,而且是囧妈。
在剧中,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之囧,简直是惨不忍睹。
首先,他身处婚姻危机,是个囧夫,然后又濒临事业破产,是个囧人。
就在他焦头烂额,和妻子与竞争对手斗法之际,他的天敌,囧妈又非要随他一起坐火车去莫斯科演出。
然后在火车这个局促空间里,徐伊万要面对无数次“送命题”的考验。
其中最残酷的莫过于他妈各种“强制喂食”,让徐伊万苦不堪言。
最后一怒之下,把母亲辛辛苦苦带到车上的所有的“饲料”——小西红柿,都丢到了车厢之外!
也许,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当你在生活中,有一个无法拒绝的人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你跟她说开心的事情,她就说些风凉话;
跟她表达焦虑,她情绪波动得比你还厉害;
跟她说些担心的事情,她说你心太重性格不好;
跟她说些难过的事情,她说你太敏感玻璃心;
跟她说些有趣的事情,她忙不迭打断你说她自己的事;
跟她吐槽学习压力大,她说自己当年高考有多牛;
希望她能改改,她就哭天抢地说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落好;
于是我选择什么都不说了,然后她说我冷暴力……
但是这个人你无法回避,也无法拒绝,因为她是你妈,你爸,或者你的伴侣,你的孩子。
说得好听点儿,这叫“羁绊”,说得难听一些,这叫“纠缠”。
现在,适逢春节,恐怕你的这种“羁绊感”会特别强烈。
也许当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也会对徐伊万的遭遇,心有戚戚,因为,这样的纠缠,你也经历过。
有一些人你是没法轻易炒掉的,你可以在职场上与人谈笑风生,纵横捭阖,但回了家,就完全是尬聊,甚至争执,乃至挣扎。
好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关系越近的人,就越是难说话?”
为什么我们总是生活在羁绊当中?
我有三个发现。
这种感觉我也有。
我可以跟来访者如沐春风,充满耐心,可是面对家人,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无名火起”。
有一次,我和父母聚餐,我给我妈叫了一辆滴滴,结果她先到了,下车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们都已经到了,你在哪?”语气很凶。
我当时火就起来了说:“马上就到!”
这个时候,我爱人就问我: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你妈会那么生气呢?
我想了一下,发现,可能是因为她觉得,既然是我预定的饭馆,那就应该我在那里等他们,这样我妈就不用担心找不到饭馆了。
然后她问我:那你为什么会生气呢?
我琢磨了一下,有了第一个发现:所有纠缠的情绪的缘起,都是因为“高期待”。
我好像很纠结,一方面我似乎认同我妈的期待——我应该成为她心中那个完美的儿子。
但同时我也对她有一个期待——她应该做一个“完美的妈”——不让我操心,不用我担心,干脆利索,自己能管理自己。
但结果呢?
我发了脾气,她很不舒服。
我们俩都失望了。
我们都成了对方心中不好的母子。
忽然之间,我找到了为什么一回到家,我就气不顺的原因!
那是因为我们都对彼此有“高期待”,而当对方达不到这个期待的时候,我们就会失望,当这个失望日益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
我想起了那句名言: 这世界上最可悲的是,父母在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 而最终,谁也没有等到。
为什么没有等到呢?
因为我们等的,根本不是现实中的彼此。
我们等的,是我们头脑中的父母,孩子、夫妻。
那么为什么我们屡屡失望,还是要这样“守株待兔”式地等下去呢?
因为我们无法放下遗憾。
我们不肯接受过去的损失,我们不甘心,所以我们就一直都活在期待中,而最终,期待就会让我们失去现在和未来。
比如说我,我为什么总是要接过父母对我的失望呢?
因为我一直都想成为我妈心中那个完美的孩子。
我之前在文章中说过,作为中学女老师的孩子,最大的痛苦就是你发现你永远比不过她的得意门生。
你知道她拥有那么多伟大的学生,这些学生不断更新,而你永远无法企及。
哪个孩子不希望父母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最好的孩子呢?
我也是。
所以当我高考失利以后,我做了近20年的高考梦,近5年少了一些,但依然会时不时地梦见我坐在高中教室的复读班里,准备再考一次。
我无法接受,我不是我妈心中最优秀的孩子,所以我就必须要时刻让她觉得满意。
想到这里,我忽然释然了。
因为我不想继续扮演那个完美的孩子了,我也不会对我妈妈有过度的期待了。
而我要学会的,是“如其所是”地期待对方,而非“过度期待”。
所以,以后我再接到我妈的电话,当我发现她又对我失望的时候,我就拿出我的“成人模式”跟她说:“你等我一下,或者你先到饭馆等我,说我的手机号,就可以到包间。”
神奇的是,我妈也很少抱怨我了。
我第二个发现就是:任何纠缠的关系的本质都是“情绪纠缠”。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当你回老家的时候,别管你在外面多“人五人六”,威风八面。
到了本乡本土,遇到发小,你会瞬间回到原来的角色里。
如果你原来就是个小跟班,你依然在这帮哥们里,还是小跟班。
我和我妈也是这样。
她扮演抱怨的妈,我扮演熊孩子,当她把焦虑和不满扔给我的时候,我就极其熟练的使用小时候常用的态度对她。
而当我妈扔来无意识的钩子的时候,我没有上钩,反而用成人的模式回应的时候,她也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更尊重我的态度。
有人会说,你妈的情商算是高的,我妈的奇葩程度是核武器级别的,你态度再好,她也是有很固执的时候,那时候你怎么办?
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你已经心态调整好了,对方再奇葩,你也有应对的方式。
你只要想一下,如果你妈是你老板,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就要讲一些方式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F,他听了我这些想法后,就说:
其实,我还有第三个体会,那就是,你要理解亲人跟你说话背后的动机。
他说:“你也到过我家,每次我回家都要和我爸吵完,和我妈吵。其实我也不想和他们吵架,但问题是,他们老是撩我。简直就是找茬!”
比如F是个手机控,每年都起码换一次手机,每次过年回家,都会因为这个事儿起冲突,他妈总说他太铺张浪费,想当年……
他气不过,就跟媳妇吐槽。
媳妇说了一句话,一下让他豁然开朗:你说你妈不跟你说手机的事儿,她能和你说啥?
原来,他妈老是勾搭他吵架,只是为了和他能多说几句话而已。
如果连这个话题都没有了,那他们娘俩能聊啥?
他一下就心酸起来。
于是下次回家过年,他还是换手机了,他妈照例说他,他就听着,一声不吭。
等他妈情绪过去了,他们就聊别的,等他妈情绪好了,他似乎无意似的说起他的新手机怎么帮他在工作上起了多少作用。
说多了他妈也就明白了,他换手机不是为了玩,是因为工作需要,然后呢?
困扰多年的“手机冲突”居然就“霍然而愈”!
后来他过年的时候,给家里递了几瓶红酒,他妈看到红酒的价签,立刻就炸了。
他也先听他妈吐槽,然后等他妈情绪过了,就跟他说:“妈,我现在工作压力特别大,常常失眠。”
他妈一听就着急了:“那怎么办啊?要不要看大夫啊?要不要吃什么中药?”
他说:“医生建议,每天晚上喝一小杯红酒,可以助眠,还能软化血管,我觉得比吃什么中药,都见效,就是太贵了。”
他妈着急地说:“贵怕什么,只要能帮你,妈给你出钱都可以!”
后来,他又发现,他妈只有在厨房干活的时候,话是最多的,于是他就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给他妈帮厨,一边唠嗑。
这样母子可以聊一上午,从此以后他妈再也没有找他任何毛病。
他说:“你看,其实任何人说你,不一定真要说你,只是想和你有个连接,只要你给她一些情绪价值,她就心满意足。
以前我们春节的时候,吵得都掀桌子,一点儿破事闹得一整年都不痛快,现在大家都开开心心的。”
其实,这个世界80%的奇葩亲人都是可以照此办理的。
简而言之,如果你想要清爽的关系,只需要做三步:
1. 觉察:
我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我对家人的期待超出了他本来的样子。
比如现在有疫情,我希望我妈天天戴口罩,但她就是不戴,我很生气。
但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她所在的小区的老人都不戴,你非让她成为小区的异类吗?
所以最重要的是,如果对方不如你期待,一定也有对方的道理。
我们明白了原因也就没那么大的气了。
2. 放下:
但更深层面的是,你要放弃成为父母的完美孩子的期待,你也放弃希望父母做完美父母的期待。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优点缺点,此事古难全。
去如其所是地接受过去的一切,才能真正活在当下,以及真正拥有未来。
3. 给予:
所谓给予,就是给予彼此“成人的身份”。
从本质上讲,他们已经从父母的位置上退休了,我们也从孩子的身份中走出了。
我们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用成年人的方式好好说话。
我们可以给对方共情,我们可以采取弹性的方式。
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地满足对方的核心需要。
这些核心需要无非是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被尊重的。
有了这些,这个世界还哪有什么变态的羁绊?
对父母如此,对你的伴侣,和孩子,何尝不是如此?
在《囧妈》中,非要经历生死考验,母子俩才能回到“成人世界”的正轨。
但我希望我们不必走到如此穷途末路,才回头是岸。
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同理,我们也可以说,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你的妻儿也不是你的妻儿,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
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而我们无法借由任何来承担本来属于我们的责任。
我们要和解的,不是我们的父母,而是和我们自己。
我们不是要放过父母,
而是放过自己。
Ps: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心之助在线为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线疫情管控人员,肺炎感染患者及家属提供免费在线心理疏导服务。让我们共渡难关,携手同行。需要请私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puZ4m8Bgx9BqZZIC0y-.html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由心之助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