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冬的那几天,暖气还没放,房子阴冷,添加衣服,不解决问题,打开空调制热,又特别干燥,心想,还是老家的土炕好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渭北农村,乡亲们日子过得都很紧巴,除了一两户稍显富足的家里有床外,大家都睡土炕。炕上能铺一张芦席,席上有块褥子,再有一张床单,那就是好日子。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就只好把炕烧得烫烫的。晚上睡在炕上,上面盖的又薄又少,冷风飕飕,身下烙,身上凉,只好翻来覆去,勉强过冬。虽然睡不好,但习惯了,就能接受。有时候,大人小孩有个感冒、头疼脑热的症状,躺在热炕上捂严实,出一身汗,再喝碗姜汤,第二天肯定就好了。
那时候,“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是人们憧憬的理想生活。特别是到了冬天,外面大雪飘飘,炕上热气腾腾,放学的孩子和冬闲的大人盘腿坐在烧得烫烫的土炕上,点一盏煤油灯,老人噙着长长的烟袋锅,就着灯火抽着有点呛的旱烟,讲过去的事情;男人盘算着来年的活计;女人做着针线活儿;孩子们或在油灯下做作业,或偎在奶奶、姥姥的怀里,听歌谣、听故事。其情切切,其乐融融。
土炕虽好,但也常发生一些悲催的事情。
有的家虽然有褥子,但炕很大,褥子铺不全,就只能铺着中间,露着边边。睡觉时身子在褥子上,脚就放在席子上了。小孩子皮肤嫩,玩累了,睡得沉实,被炕烫伤脚后跟、脚趾头的事常发生。睡光席的家里,烫伤孩子屁股蛋、胳膊腿的事情也常有。
土炕是土做的,时间长了,坚固性有所减弱,有费事的孩子在土炕上乱蹦乱跳,也有大人在炕上打闹的,不留神,踩塌土炕的事也会发生。若炕没烧,还无关大碍,若炕是烧着的,自然免不了烫伤。
渭北的土炕很特别,是和锅灶台连在一起,用一个烟囱,火道相通。白天做饭,烟火会顺着相通的火道走过,把炕也引热,一举两得。晚上不做饭,那是必须要烧炕的。所以,土炕与锅台相连的地方,会砌一个宽三四寸,高半尺,长与炕深相齐的坎儿,叫棱坎子,以隔开炕与灶,避免炕上的东西掉进锅里,棱坎子不能修得太高,太高了遮光,影响视线。棱坎子有棱坎子的好处,也有它的害处。大人们做饭的时候,有两三岁的小孩会趴在棱坎子边玩耍,或要东西,或要妈妈,一不小心会掉进做饭的锅里,轻则烫伤,重则丧命,很是悲惨。为了防止此类意外的发生,许多有小孩的人家会在土炕靠里相连的墙上钉一木橛,系一根和炕的深度差不多长的绳子,把小孩拴起来,大人就是在窑(屋)外干活,也不怕把孩子掉到锅里。被拴起来的孩子自然会又哭又闹,还会扒到窗前,撕破窗户纸,伸出小手哭喊大人,到冬天,常常把小手冻得红肿红肿,让人心疼。有时候大人急着干其他事,不小心绳子没有拴好,闹得凶的孩子偶尔也会挣开绳子,爬得掉到炕下,摔伤身体,让人追悔莫及。
有了被土炕温暖,也被土炕烫伤的经历,有了被绳拴过,被风吹皴的童年,渭北走出的孩子大多都能吃得了苦,扛得住痛,都很坚韧与执着,每遇挫折,都能挺过,最后真正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土炕除了睡觉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可当一个巨大的烘烤箱。比较殷实的家庭有多余的炕,一到秋天,常在炕上烘干打下来的枣儿、核桃、花生和刚收获的玉米等。赶上秋雨绵绵,只有一方土炕的家里,白天会揭光炕上的铺盖、芦席,用炕来烘干打下来的新谷物,晚上,再收拾起所烘谷物,铺上席子、褥子睡觉。有一年寒假,去乡下小姨家住了几天。晚上,煨完炕,姨夫找了一块新瓦,上面铺了一张干净的白纸,把窝头切成薄片,放在上面,从炕洞门置于炕中。第二天早晨取出来,窝头片被烤得金黄酥脆,满屋香气,令人垂涎欲滴。有时候,姨夫、小姨还会把土豆、玉米棒、核桃等放在炕洞口焐烤,几个小孩会围在炕头前,嬉笑打闹,等着解馋。
一方土炕,便是一方天地,一种情感,一个世界。特别是到了冬天,来客人了,第一句话就是“炕上坐”,这是家里最高的礼遇。吃饭的时候,富足的人家会在炕上摆一个小炕桌,盘子端上来,放在炕桌上进餐。一般的人家会在炕上铺一张油布或者塑料单,将盘子放在上面。日子过得紧巴或不太讲究的,就直接将盘子放在炕上开吃。
谁家给儿子娶媳妇,会说“给娃寻个铺炕的”。谁家媳妇高兴了,会催着自家汉子说“快点上炕”。生气了,会拉下脸子,对着自家汉子喊“少上我炕”。与别人媳妇有私情的汉子会说“把娃生人家炕上了”。结婚的程序当中,铺炕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自家的妯娌、大小姑子或者婶婶会在新盘的炕上,先铺一层芦席,再铺上毛毡,铺上褥子,然后铺上床单。褥子下面会撒些核桃、枣儿、花生等等,寓意和和美美,早生贵子,儿女双全。曾经任教的一所学校,当时调来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新同事,很有才情。婚礼就是在学校举办的,校长特意为其盘了一方新炕,因为学校有灶,自然不带锅灶。新娘子娶回家,新郎除了门上自拟自写对联外,还在自家的炕洞口上,用中楷小字红纸写了副对联:“抱薪急生火,拿扇忙扇风”,横批:“热到天明”。大家看了均赞叹其切切生动。
一方土炕,成就了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繁衍与延续。一方土炕,睡过老人小孩,睡过男人女人,睡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农民,也睡过学富五车,名扬天下的教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执掌一方,造福百姓的官员……
一方土炕,容纳了太多的激情与委屈、欢笑与泪水、成长与艰辛。如今,土炕已经成为历史,而土炕上的岁月、土炕上的情感、土炕上的思想、土炕上的文化,都将永远留刻在记忆中,书写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