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高达400万人口的大军里,外来人口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这其中,河南大军拥有姓名。
多年前就以号称“河南的哥大本营”出道的前埔社区,因为金砖盛会,再次见到它时,已是跟记忆中不同的模样。
而不变的,是驻扎在这里的“河南大军”,在厦门落地生活的模样。
曾经厦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个的哥有九个住在前埔”,因为人员密集、拉客容易,很多车主把房子租在这里。
为了交接车方便,更多的车主聚集到了这里,于是久而久之,前埔就形成了所谓的“的哥大本营”。
而这其中的“主力军”,是来自1000多公里外的河南老乡。
靠近会展的前埔前村停车场,是很多的哥师傅的“根据地”,没出车的时候,这里,就是他们临时的落脚点。
每天凌晨或者下午,的哥师傅们就在这里往前的路口附近完成交接班。一个小包、一瓶水,是每个的哥师傅的标配。
一次的交接不会很快完成,一般都会闲聊个几分钟,讲下今天的情况或者是交代一些其它的事情,的哥师傅这才缓缓地离去。
对于的哥师傅们而言,一辆车是他们共有的财产,也是共有的谋生手段。
只有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跑着,生活才得以继续下去。
满街的胡辣汤、河南烩面、河南饭店、河南口音……如果不是确定自己在厦门,恍惚间,会以为来到了河南的某个地方。
就连路口边的大蒜,也是独具北方风味的“超大size”。一口大蒜一碗面,是熟悉的河南味儿,中!
“噫~,今天晚上可以,跑了个大单……”
“唉!我今天不中,白忙活了一晚上。”
行走在巷子间,不时都能看到三五个人围坐一起,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家长里短,浓烈的河南生活特色在这里一览无余。
不经意的拐角口处,会遇到超正宗的河南烧饼。没有招牌,也不知道它叫啥店名,就只有这个简单的馍加肉的字样。
现揉现烤的烧饼新鲜劲十足,浓浓的饼香闻着就很实在。
满满一锅的卤料可以随意添加到烧饼里,豆皮、香肠、卤肉、卤蛋……但是很多河南老乡就喜欢买个烧饼,啥都不加,吃zui纯粹的饼香。
老板在这里卖了十几年的烧饼,比脸还大的个头再加个豆皮,居然只要1块钱,这真的不会亏本吗?!
带点甜味的烧饼泛着微微的焦香,加上豆皮带有的咸香,简单的搭配就能尝到美食的滋味。
生活在这里,怕是再不安的陌生感,也会被一口口熟悉的河南味治愈,然后开启每一个新的明天。
入口处的电线杆上,贴得满满的租房广告,可以说占据了绝佳的广告位,相当醒目。
养活了前埔人的前埔农贸市场,蔬菜区、海鲜区、干货区……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被遗忘。
旁边就是前埔小学、前埔幼儿园,一到放学的点,摆摊的人、接孩子的父母、作宣传的跆拳道馆,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放学路上,妈妈吩咐买的东西先翻开看看,再假装不经意地偷吃几口,这在小时候,是常干的事儿。
就着三轮车吃烧饼的大娘,也许这就是她今天的晚饭。
丈夫在外面跑的士,妻子在家摆个小摊赚钱,兼顾家里的一日三餐,在这里是常有的夫妻搭配。
毕竟是在厦门唯一的“家”,再辛苦也得顾好。
这个“很不厦门”的前埔社区,容纳了太多的河南灵魂,也铸就了在厦门独有的“河南味”。
不是非常繁华的所在,但生活无非就是有个让疲倦的身体休息的地方,这个被“河南化”前埔社区,中得很!
今日话题
#你去过前埔吗?#
#对它的印象是什么?#
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大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