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始到桀(结)束,夏朝夏文化研究为何将安徽江淮排除在外?

2019-12-05     夏朝与诗经研究


(作者:赵辉)公元前2070年左右,华夏先民从渔猎文明进入农耕文明,大禹的儿子启改变了当时天下原始氏族部落的尧舜禹禅让制,继承了父亲大禹的天子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开启了夏王朝家天下的统治。

启出生于淮河流域的涂山脚下,当年大禹在涂山开凿淮河河道、治理淮河时,与涂山氏女结为夫妻,新婚三天后大禹就离开涂山四处治水,以致一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华夏民族公而忘私的代表。做为夏王朝的建立者,启是出生于涂山,成长于涂山,土生土长的淮河儿女。“夏之兴也以涂山”,不仅大禹在淮河涂山为华夏先民建立了不世之功,成为舜帝帝位的继承者,而且在大禹五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在涂山举行了夏王朝建立标志的涂山之会。


从大禹在涂山凿山导淮到大禹涂山之会,淮河岸边的涂山都是夏朝历史的一个关键点,而且是得到历史学界所认可确认的夏朝历史启始的明确地理位置。启做出大禹之子,土生土长于涂山,在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改为世袭制的过程中,作为启的母系氏族涂山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大禹禅让天子位、启世袭天子位的关键力量。很难想象,没有涂山氏族的雄厚实力与鼎力支持,大禹的天子位与启改变禅让制度坐稳帝位,能够得到万国诸侯的支持与拥护。

因此,位于安徽江淮地区的涂山是夏王朝的启始,是夏王朝建立的关键地区,是夏文化研究绕不过去的关键节点。


公元前1600年左右,经过470年的夏后统治,夏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夏桀,因为劳民伤财、天怒人怨、众叛亲离,被商汤的军队所击败,被迫流亡于江淮地区的安徽巢湖。在巢氏部落的安徽巢湖,夏桀与妺喜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二年而亡,夏王朝也正式结束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统治。夏桀这个最后一位夏后,因其众叛亲离的行为,在江淮地区的安徽巢湖结束了夏王朝。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历史结论:夏王朝启始于江淮地区淮河的安徽涂山,结(桀)束于江淮中部的安徽巢湖,夏王朝的启始与结束都在江淮的安徽地区,安徽江淮地区是研究夏文化形成、发展最重要的地区,离开了对安徽江淮地区的夏文化研究就是一个无头无尾的伪夏文化研究。


但是,从开始对夏文化研究兴起之日,历代的夏文化研究者都没有把江淮地区的涂山与巢湖,纳入进夏文化的研究范围。包括夏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家顾颉刚、胡适、徐旭生、邹衡、夏鼐、李学勤,以及李伯谦、许宏、孙庆伟等夏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成为目前夏文化研究的唯一地区。近几十年坚持不断在黄河流域的夏文化研究,不仅没有取得丝毫成果,而且让夏朝的存在遭受到国内外的质疑或否定,不能不说这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最大窘境。


被寄托极大希望的黄河地区二里头遗址,经过六十年的考古研究后,做为二十年考古队长的许宏教授,也无奈地表示“让我肯定它是夏,有违我作为一个学者的科学理念和底线”。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却是被众多夏文化研究者作为夏朝末期的“夏都”来探究的。当二里头遗址都无法确认是不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遗留情况下,“夏都”的定位就更显得是无稽之谈。


从相关夏文化研究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对黄河区域的夏文化研究是立足于“寒浞代夏”这段夏朝历史,而对历史性结论的夏朝建立与终结时期的淮河涂山与安徽巢湖,只字不提,避而不谈。这对研究夏文化来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存在的问题与片面,可想而知。

客观地说,无论从历史文献还是现代研究成果,“寒浞代夏”这段历史时期的地名,没有一处是得到证实确立,可以为夏文化研究提供一个确定无疑的地理标志。而以此为基础的对夏文化区域的定位就更显得虚无缥缈,对夏文化的考古探索结果毫无进展也就毫不奇怪。


当代夏文化研究领域对夏朝历史时期研究的掐头去尾,避而不谈夏朝启始与结束时期的夏天子启与桀的活动区域,是造成夏文化研究毫无进展的根本原因。从地理区域看,启后与桀后可以证实的活动范围,正是安徽北部与中部地区的中心区域。不论从大禹治水的淮河地区来看,还是北方黄河的商汤对夏桀进攻和夏桀逃亡并远离商汤势力地区来看,淮河涂山地区都是从始至终夏朝国都的合理地区。而不会发生启后在涂山建立夏朝后,离开涂山氏族的支持与保护,迁移到黄河的河洛地区;也不会发生位于商丘西部的洛阳二里头受到东方商汤势力进攻后,向东南方向逃避商汤势力追击,逃往安徽巢湖的可能性。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一个区域的势力都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轻易可以进入其他势力地区;也不会发生让外来势力进入自己固有势力范围的可能。因此,夏朝的建立者启王所在的淮河涂山至夏桀逃亡的安徽巢湖一带及其周边地区,才是我们进行夏文化探索的中心区域。


错误的夏文化研究方向,导致目前的夏文化研究的毫无进展;在黄河流域对夏文化研究的无果,导致对夏朝历史的否定或质疑。而从始至终对淮河涂山与巢湖的漠视与视而不见,是目前夏文化研究主流领域的根本问题。从考古文化遗址来说,在涂山东北不远处有7300年历史的双墩文化遗址,包含有大量7300年的刻画符号;在涂山南麓不远处淮河岸边,有4100年历史的禹会遗址,包含众多地区的不同风格的远古陶器。在安徽巢湖东,有500年历史的凌家滩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与陶器。

主流夏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因学术传承的放大效应,在黄河流域错误研究方向上的误导作用,使得当代夏文化研究一步步走入死胡同,前景很不乐观;当代夏文化研究只能"推论过来推论过去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学术意义"。(作者:赵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Ecd1G4BMH2_cNUg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