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在中国文献典籍中,记载详实的夏朝却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中谜一样的存在,困扰着学术界,至今成为一个无法证实的哥德巴赫猜想。有些人认为夏朝之所以没有在国际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是因为西方学者的否定。那么在西方、在美国的教科书中对中国的夏商周是如何认识的呢?
在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历史地域,进行了区域由小到大、时间由前到后被标注在一幅地图中,分别用三种颜色标注着为Xia、Shang、Zhou,如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4100年前的夏朝地域在黄河下游两岸狭窄的地区,统治区域十分有限;3600年前的商朝在夏朝地区的基础上,向周边扩张了一部分,但也仅限黄河下游地区,向南也只达到黄淮平原中部,淮河流域大部分不在商朝的控制范围;西周政权在商朝的地域范围上进一步向周边扩张,统治区域也仅到达长江以北。
在西方历史学术界,对中国的夏商周时期的统治区域,基本沿袭了中国史学界以黄河中下游两岸为夏商政权统治中心与农业生产的中心。也就是说,在华夏先民漫长的文化、文明形成初期,华夏先民是以黄河两岸为生存、生产的中心地区。
崇山峻岭中的黄河支流沁河
在McDougal Littell 出版的《Word History, Pattern of Interaction》讲述:“早在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定居之前,早期的中国文化就在黄河沿岸建立了农业定居点。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这些定居点中的一些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一批城市。据传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出现在这个时候。它的领导者是一位工程师和数学家,名叫禹。他的防洪和灌溉工程帮助驯服了黄河及其支流,使定居点得以发展。禹的传说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向文明转型。”
在这本书中,对奠定夏朝文明的建立者大禹,记述了比中国历史记载更加具体化的大禹,给以西方体系的称谓:工程师和数学家;大禹的主要功绩为防洪和灌溉工程,驯服了黄河及其支流,保障了黄河下游人民的安居乐业与农业生产。美国的书籍主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他们承认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同时美国的记载也写入中国人的观点,也就是中国人认为夏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传说中的夏朝”。
“大禹治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大禹治理了中国地区的水患,建立了夏朝。但大禹完成了保障农耕生产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不仅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就是在中国史学界与考古界对大禹的这一历史功绩,在历史研究中也基本是只字不提,强调的只是大禹遍布九州的治水。
对中国地理、气候与水系知识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因为黄河的含沙量巨大,造成黄河河床的不断抬高,在黄河下游是没有支流可以汇入黄河的。因为黄河不断抬高的河床,黄河下游只有不断向南北改变的黄河干流,而不会形成汇入黄河的支流。而黄河中上游的支流都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亿万年形成的固有水道,也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也不需要人力改变。因此,大禹治理了黄河,驯服了黄河及其支流,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学术观念,是中国历史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严重错误之一。
黄河含沙量巨大的黄河之水,不仅不能灌溉农田,反而会对农田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大禹又如何能在这样的地区完成保障农耕生产的灌溉工程?实现华夏先民的农耕文明的稳定发展?建立诞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华夏文化?人类文明是建立在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稳定过度基础之上的,没有稳定的渔业资源,就无法保证华夏先民的生存与农耕文明的逐步形成。显然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无法长期稳定地满足华夏先民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程的地理、自然、气候条件。建立华夏文明的夏朝,也不可能诞生在黄河流域地区,大禹也不可能在黄河流域实现防洪和灌溉工程,也不会到数百里之外的不在统治区域的淮河去治理淮河洪水。
大禹治水的地点可以四处人为地设定想象,但大禹带领华夏民众修建满足农耕生产的灌溉工程,却不是任何地区都可以实现的,也许这就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对大禹的农田灌溉工程只字不提的根本原因。而这样的农田灌溉工程在淮河中游地区的淮北平原,至今仍可寻到大禹灌溉工程的踪迹,与大禹“凿山导淮”的历史遗迹交相生辉。也只有在地势低洼平坦的淮河流域,才有大禹施展才华,实施防洪和灌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驯服淮河及其支流,使定居点得以发展,建立夏朝。
“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所凿处有遗迹,冬月可见。”“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因此,综合人类文明形成发展初期极其重要的自然、环境、地理、人文、历史因素,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在夏王朝统治地区的有限范围内,作为华夏文明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是不可能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以黄河流域为基础的对夏文明的探索研究,只能是无果而终,成为哥德巴赫猜想。在早期夏王朝统治区域有限的范围内,依赖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华夏文明、夏文化,只可能存在于河流湖泊纵横、农耕文明发展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自然、地理、水源、气候优越的“夏之兴也以涂山”的淮河涂山地区。(作者:赵辉)
参考资料:北斗维斟《西方人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吗?来看看美国的教科书是怎么说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BCX2nAB3uTiws8KlL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