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妈妈转给我一个新闻,令人痛心的同时,也让人唏嘘不已。
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从15楼自己的卧室里跳楼,当场死亡。
在最后的时间里,小女孩曾发语音给妈妈说: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5点交,只有25分钟了,完成不了。
还提到老师要求写一页半,而她当时只写了一页零一行。
小女孩说话的语气很沮丧,但妈妈只是鼓励她尽快完成 。
下午6时左右,两个堂妹在客厅睡着了,爷爷下楼倒垃圾。回来后敲小女孩屋门没有回应,过了一会仍然没有反应,撞开门后发现,窗户开着,人不见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让一个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站在高楼之上,毫无恐惧地一跃而下?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眼前的一切?
在她的两封“十字遗书”中似乎能够找到答案。
1、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2、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和遗书在一起的还有未完成的作文,仔细看你会发现,她的作文文笔流畅、字迹工整,对于一个9岁的小女孩而言,这已经很难得了,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直到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时,也不忘记跟妈妈说“对不起”,懂事得让人心疼。
这略知一二的细节已经透露出,她其实并非自己口中的“干什么都不行”,但这样的 自我否定却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里,让她无法自拔也无从寻得帮助。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可见她一定是长期受到了太多的否定。
自我的否定来源于父母的否定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真矫情,说说不得、打打不得,动不动就跳楼、自杀,完全不考虑后果。
很多事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不算什么,不值得,甚至觉得孩子是在小题大做。 那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他们会因为系不上扣子大哭一场、因为一个纸箱子坏了而大发雷霆、因为和小朋友闹别扭而气到不吃饭。
如果此时我们的反应是:
这无疑是在告诉他:
美国幼儿教育家莉莲·凯茨说:“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 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逐渐地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莉莲·凯茨总结了三点:
给孩子过高的学习目标;过早的知识传授;
过多的否定和负面暗示。
进行不符合年龄的学习和知识传授,本身就有难度,容易产生挫败感,而此时如果父母再不停补刀: 这么简单都做不好!怎么这么笨!
久而久之孩子也就 认同了这个评价:我就是笨!
一旦形成自我否定,那么胆小怕事、自卑、不上进也就是必然的了。
莉莲·凯茨说,
这是习得性愚蠢。
习得性愚蠢并不单指学习、写作业,它存在于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甚至很多隐形的你根本没有察觉。
吃饭时:怎么吃这么慢?挑食不好,不要挑三拣四的!
洗漱时:刷个牙也刷不好,又把衣服弄湿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光给你洗衣服啊!
做饭时:别在这添麻烦了,你还小呢,弄不了,赶紧出去!
收拾时:玩具又摆一地,光知道玩不知道收拾,玩完就不知道收起来吗,要我说多少遍啊!
……
或许你没有直接说过孩子蠢、笨、没用、什么都做不好!
但这些嘴边儿的话同样是在向孩子暗示, 他不听话、不懂事、做不好。
在孩子小的时候, 父母就是他的世界,他所接触和认识到的一切事物、观点都是来源于父母, 父母否定,无疑自我否定。
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里,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价值,一旦遇上困难或受到刺激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开篇那位9岁小女孩在写下“为什么我什么都干不好”之后的纵身一跃,便是这样的结果。
被否定的孩子,即使再优秀也会自卑
之前访谈节目《十三邀》有一期邀请到了姜文。
令人诧异的是,旁人眼中洒脱、自信有能力的姜文,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心一直充满挫败感。
当许知远问到他,“生活中有没有充满失败感的时刻?”
姜文坦言: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评。
母亲是教师,虽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却从来没有给过姜文一句肯定。
自己考上中戏,想让妈妈高兴高兴,结果通知书拿回家,妈妈看了一眼,直接扔旁边说,有一盆衣服还没洗,别跟我聊这个,洗衣服去……
和朋友吃饭,朋友说,给妈妈钱、给妈妈买房子,朋友妈妈很高兴。
姜文学会了,也给妈妈买房子,可妈妈并没有很高兴,还不乐意去住。
姜文多次说过母亲不爱看他演的戏,最爱看王志文演戏; 他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即使自己特别努力地去改善,也丝毫没用,始终得不到妈妈的认可。
直到2017年母亲去世他也没有等到母亲的一句肯定。
小时候的自卑、长大后的挫败、现在的无奈,一直伴随着姜文,或多或少。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曾有一个朋友这样跟我说:
我毕业的学校是985、211,在国外完成硕士学位,专业也很热门,毕业后的工作也得心应手、顺风顺水,可我始终觉得自己很差,我害怕失败,我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不会被贴上“笨”的标签。
自卑跟一个人的年龄、阅历、成就无关,往往始于儿时,却终其一生。
戈培尔说:
“谎言说过一千遍就成为真理”。
多少父母以爱之名行打击否定之实,不断地强调孩子的缺点、错误,甚至与他人比较、用恶毒的话刺激他们, 试图以此换来一个优秀、有主见、有能力的人。
不能吗?
能,但是凤毛麟角。而大部分最终就真正活成了父母口中的样子。
真正的爱是尊重与接纳
1、改变视角、尊重孩子
尊重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孩子当做你的同事。
你还会命令他吗?会随便质疑或否定他吗?会摆脸色给他看吗?
答案肯定是, 不会!
所以,不要总是站在成人视角去对待孩子,先改变你的视角,因为, 你的视角会影响你的想法。
2、可以否定行为,但不要否定人格
孩子的身心还在成长期,走弯路或犯错误都是难免的。
做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指出并帮助孩子去改正。但在这个过程中切记:否定行为可以,但不要否定人格。
很多人张口就来:
这些侮辱、讽刺、挖苦的话 除了能够伤害和打击孩子之外,一点“帮助改正”的作用都没有!
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坚定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后果是什么,以及有哪些方式方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的方法论,可以参考之前C妈这篇 《孩子玻璃心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其实是你这一点做错了!》
3、无论你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
孩子犯错,除了指正之外,还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不会因为你不听话、做错事而不喜欢或不爱你。
对于孩子而言,被否定和批评都不可怕,只有爸爸/妈妈不爱他,才会让他们觉得真的可怕。
所以,每次管教CC,我都会毫不吝啬地表达我们的爱和我们的期待。
有人说, 父母的爱就像湿棉袄,穿上凉、脱下冷。这是何等的悲哀,又是何等的无奈。
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鸡肋。
让孩子知道父母之爱没有附加条件,爸爸妈妈是她永远的依靠和港湾,这是养育的底线。
如此,余下的附加值才有意义。
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可以为他们指明方向,但请让他们有机会成长为他自己。
将来, 他或许不会成为你想象中的那个人,但一定能活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