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辽宁省会沈阳市发布了《关于全面取消人才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开落户政策的补充意见》,7类人员可以落户沈阳。
根据上述《意见》,以下人才可在沈阳落户: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及以上在校生和毕业生(含往届);取得国家认可的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沈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人员;在沈阳市缴纳职工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在沈投资创业取得《营业执照》的经营者(含个体工商户);在沈购房并取得合法房屋手续的;凡具有沈阳市户籍的居民,其父母、配偶、子女均可在沈阳市投靠落户。
沈阳官方表示,出台上述《意见》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才战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
至此,全面取消人才落户限制的副省级城市再添一城。
疫情下,各地楼市政策持续井喷,但随着各种政策一日游,大部分城市房地产政策出台相对谨慎,基本以人才政策和公积金政策为主。
3月单月,全国接近20城市发布了各种人才政策,其中大部分与购房相关。
全日制本科可以直接落户苏州,大专缴纳6个月社保可以落户。广东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27日发布的《关于我市限购区域内新建商品住房购房资格的通告》提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可购一套新建商品住房。
首先:人才政策不敏感,各地当下出台政策逐渐谨慎,相比一日游政策,人才政策力度再大,也不会出现收回的风险。
疫情下,宏观经济变化,过去过严的房地产调控的确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在符合房住不炒的原则下,针对刚需和改善应该出台一定的政策,这不违背楼市调控原则,也不会对市场带来太大影响,但包括海宁等松绑政策,的确有鼓励炒房的嫌疑。
各地松绑的政策内容不一,但都出现了只要媒体集中报道,就撤销的现象。这代表了虽然楼市一城一策,但各地针对本地楼市出台政策依然过于随意,部分政策明显触碰了政策底线,违背了房住不炒的大原则。
各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管是从力度和方向来看,因城施策的特征非常明显。
基本都从简化相关规划建设手续、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优化商品房预售许可、优化施工备案、合理调整缴费节点、优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放宽公积金提取额度、补贴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等诸多方面入手。
其次: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政策主要集中在公积金政策和土地款缓解政策,还有就是预售加快政策。个别城市也有针对契税减免购房补贴,但主要集中在个别三四线城市。
多城市政策力度较大都被叫停,但试探政策依然不断出台。主要原因是一城一策,地方的土地财政、包括经济稳定要求房地产政策有所调整。
整体看,短期房地产政策收回的基本都是因为微调力度过大,收回的基本都是刺激市场的而非稳定市场的政策,另外现在看房地产政策能够落地的基本是救企而非救市。
第三:人才成为房地产政策调控的窗口。2019年全年全国超过170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成为了城市竞争的主要政策内容。与2018年同期相比上涨超过40%。
2020年一季度整体也超过50城发布了人才政策。
但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地方需要的人才,不应该简单的推入房地产市场,人才更多应该与产业政策挂钩,对于人才的居住也更应该以保障类型住房为主,把人才推入商品房市场,本质很难弄清楚是不是炒房。
人才不应该是购房者,城市应该为人才提供居住条件
从未来发展看,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才政策,均只考虑到了用降低门槛吸引人来,但大部分城市都没有留住人才的措施。这种情况下,吸引来的很多是购房者。而且甚至有可能出现炒房客借助人才政策不同城市购房落户的可能性。
疫情影响经济,这种情况下,吸引人才更需要有稳定的产业预期。
吸引人才的目的是发展产业而不应该是发展房地产。能留着人才的也肯定是产业而不是买一套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8V7TXEBiuFnsJQVuM2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