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鲍尔
杰西·鲍尔是美国杰出的新锐小说家、诗人,1978年生于美国的纽约长岛,其文笔有博尔赫斯、卡夫卡、瓦尔泽等大师遗风。鲍尔被评论家誉为“当代美国作家中最接近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位”,2017年入选格兰塔最佳美国青年作家,2018年的新作《回不去的旅人》更是荣获戈登·伯恩奖。
《纽约时报》对《回不去的旅人》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是鲍尔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不动声色地描写了有关人生感知与体验的种种美好变化。”
这本书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呢?
主人公是一位父亲,他是名医生,有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儿子,妻子去世后不久,自己被查出患有癌症。在最后的日子,他选择当一名人口普查员,带着儿子从A城出发,途径各个城市,对人们进行人口普查,而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能在最后的时光,借此陪伴儿子四处旅行。
而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纪念自己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哥哥,书中的父与子正是作者以自己和哥哥为原型进行的创作。在作者儿时的想象中,长大后他和哥哥的关系会如同父子一般,所以哥哥亚伯兰就是那个儿子,作者扮演着父亲的角色,而作者在小时候就已预见到有朝一日将承担起照顾哥哥的责任,这将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决定写这样一本关于父亲的书。
在作者心中,患病的哥哥干净、单纯,拥有“真正空白的内心”,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不同,通过这本书,能让我们对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有另一番了解,他们其实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同时也会被故事中父子之间浓浓的爱深深感动。
《回不去的旅人》封面
文中的儿子在我们看来是不幸的,一出生就患有唐氏综合征,没办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终身需要别人照顾,更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会诉苦,不会寻求他人的理解和帮助,面对问题不知所措。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外在的欺负、嘲笑、不理解,孤独仿佛是他们终身的宿命。
但也正是源于这样的缺陷,让他得以有机会以另一种视角看待世界。他有一颗纯净、简单的心,使他不为欲望所扰,他不懂得阶级、肤色、语言的差异,看待世界时不带任何的杂念。他拥有“真正空白的内心”,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的病情或许非常严重,但是他高尚美好的天性却永不凋零,而他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激发着人们内心一直存在却被忽视的善良和美好的天性。
而相比于他的无忧无虑,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所谓的“正常人”,或麻木,或冷漠,或凶狠...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们才是真正的病人,我们丧失了生而为人本有的善良、本真的天性,被欲望、斗争、怨恨蒙蔽了双眼,陷入沼泽。我们追逐着那些我们看来非要不可的东西,变得自私、贪婪,却忘了活着真正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是最不幸的人。
正如作者所说的“这个世界大口吞下一切,用牙齿嚼碎了再吐出来,每次给予你什么东西之前必先取走你的珍贵之物”,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失去某些东西的时候,其实是老天想给予你一份更美好的礼物。换个视角以后,我们会发现,既可以像个倒霉的受害者一样看待世界,也可以像个寻宝的冒险家那样观察世界,而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
文中“唐宝”儿子的母亲是一位小丑演员,父亲是一名医生,尽管孩子有缺陷,但父母的爱丝毫没有因此打折扣,母亲总是极具耐心的教导他,并且让他知道我们是一起参加了某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我们的人生。夫妻二人并没有以世俗功利的眼光,将儿子的人生看成是悲观的、失败的,而是让他明白人生是一场修行,他跟别人是一样的。
儿子出生后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夫妻二人付出了更多的心力照顾儿子,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抱怨,反而觉得从儿子身上获得了更多,妻子觉得这段经历让她的理解力和感动别人的能力增加了上千倍,而作为医生的父亲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称职了。
正如作者所说的:
即使我们真的感到自己很不幸,那种感觉也只是一种抽象存在,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都觉得能够拥有他是一种幸运,能经常陪着他,照顾他更是一件幸运的事。我读过一些有关责任的哲学书,它们对责任一词进行了解释,并且认为我们都在以某种方式为自己寻找一种适合的责任。在没有找到这种责任之前,我们会感到无限迷茫,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爸爸妈妈在照顾儿子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这种责任感也赋予了他们的人生一种意义。而这一切全都源自于对儿子的爱。
妻子去世后,身患重病的父亲带着儿子,一路从A城到Z城,一边对途径各个城市的人们进行普查,一边旅行。父亲选择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儿子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这更像是一场父与子的告别之旅。
在命运的激流中,父子俩犹如两簇不由自主的灯火,而父亲这一簇即将熄灭,只剩下儿子这一簇灯火独自燃烧,对于不能自理的儿子以后要独自一人生活,父亲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担忧,对于他的将来的担忧。
在到达Z城后,父亲给儿子买了一张独自回程的票,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于儿子来说自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他希望儿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并且幻想在旅行中,儿子会习惯并爱上火车,在为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旅程中,肯定有列车员喜欢上自己的儿子,他们不停地旅行,在分别的日子,他们相互拥抱,而在车站,会有人等着他,飞奔过去把他揽在怀里。
他想要儿子即使没有父母的陪伴,在以后的人生中也能过得幸福快乐,并有朝一日将他这一路的见闻讲给亲人听。
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无疑是深厚、感人的,他希望让他感受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如作者对于哥哥的愿望:网罗世间善意,送他温暖余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的呵护,让他们即使身处困境中却不觉得黑暗。
对于儿子来说,最好的归宿却是回到父亲身边,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即使父亲走不动了,生命即将到尽头,那份爱也依然存在,而这就是他最好的归宿,也是他真正的回归。
正如《云图》的作者大卫.米切尔所说的:“这本书是对无私大爱的一种证明,是对普通奇迹的一种赞美,也是一个神秘的隐喻。”
世界有它残酷的一面,但好在有浓浓的爱抚慰那些脆弱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回不去的旅人,对于注定要失去的这一生,如果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一定不能割舍的,那一定是爱,它不会随着死亡的到来而消失,相反,正是因为死亡,让我们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都是单程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不屑的平凡可能在某些人眼里是莫大的恩赐和幸运。或许更确切地说,本就没有所谓的幸运与不幸,每一种人生都自有其快乐和愁苦,而身处光明还是黑暗,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而对于死亡也是一样,它可以是恐怖的诅咒,也可以是善意的警醒。
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走向人生的终点,对于生命,我们或早或晚都要失去它,直面这一点,并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为了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死亡对于生命有重要的正面意义,长生不死并不是一件好事。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母、国家,过着由别人安排和左右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而与之相反的,是一种本真的生活,也就是你能认识到真正的自我,不畏惧流俗意见,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就是那个开启“本真生活”的钥匙。海德格尔认为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向死而生不是等死,而是清楚自己的死亡终将到来,这个时刻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是仅仅属于我一个人的终极时刻。直面死亡能让人意识到我自己的人生也和死亡一样,只属于我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我应该为自己而活。而英国的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也表达过相同的观点,他从永生的角度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忍受作为同一个人一直活着,正是死亡的存在,才让人生里面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获得了价值,人生因为有限而宝贵,人生因为有限而精彩。正是人生的有限性,让我们珍惜和享受当下的美好瞬间,促使我们想要努力完善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
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梦,我们不妨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毕竟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是抵达的终点,而是这段旅途本身。
《回不去的旅人》是作者献给自己的“唐宝”哥哥的赞歌,透过文中儿子纯净的眼睛,让我们对于人性和世界得以重新审视,同时被文中父子之间浓浓的爱深深感动。人生无常,面对这短暂的一生,如何更好地活着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