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最像中国上海话,看看日语和中国方言的前世今生

2020-06-15   日语学习充电站

原标题:日语最像中国上海话,看看日语和中国方言的前世今生

日语听起来像上海话吗?

实际上,日语中的汉字发音有两种:训读和音读。

训读仅借用汉字的形式和含义,并保留固有的日语发音。它类似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类的词汇以日语把汉字转化翻译的这种形式。

日语汉字的发音与中文汉字的发音无关。模仿中文发音的是音读。

在日语中,音读和训读是不同的

在语音阅读中,除了非常罕见的“古代声音(古音)”和“现代声音”,以及基本上由日语计算的“通常声音”外,主要有三类:“吴音”,“汉音”和“唐阴”。

它们来自日语引入中文发音的三个高潮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后。

在东晋和南朝以前,中国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标准语调”,而普通话一直以中原方言为基础。

中原政权南迁后,东晋,宋,齐,梁和陈俊坚都建起了建康(今南京),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河洛转移到了吴楚。吴语的影响开始扩大。

尽管当时的学者官僚还不太了解江南方言,但这并没有影响江南方言的蓬勃发展,没有进入韵书,也没有向朝日出口。

日本的吴语模仿了金,南,北朝两个王朝的吴语,但吴语最早并未从中国直接引入日本。就像早期的铁和米无法穿越广阔的东海一样,中日友好的转运站仍然是朝鲜半岛。

根据古代的《日本书籍》和《古代事件记录》,在英申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济国王派阿芝齐和王仁到日本,并带来了《论语》等中国经典著作。孔子”。这是最早的记录,表明日本人系统地触摸了汉字,而传说则更轻。

自五世纪以来,日本和中国南朝都有贸易使节。到了六世纪,南朝的许多僧侣和手工艺者通过朝鲜半岛前往日本,四处散落,并带来了一些中华文明。

显然,吴语进入日本后,途径非常多样,过程十分坎。因此,日本的吴语,南朝的建康读书声,甚至中世纪的吴语都绝对不一样。与目前苏州武术考核相比,相差不小。

但是,无论是日语的五音语还是现代的吴语,它们的许多发音规则都可以在“切韵”中找到,它记录了隋朝卢法岩南北语音的混合。因此,可以合理地说日语的吴语与上海苏州话所代表的吴语类似。

日本人和江南人甚至拥有前后鼻音的柔和南方特质。

汉字和日语吴音

2

中日友好的吉祥物:“汉音”和“唐音”

与在朝鲜半岛徘徊的吴音相比,日本汉音的引入更为清晰。

普虚十五年(公元607年),日本首次派遣以小野妹子为首的隋朝特使。

608年,隋朝特使裴世清前往日本,中日关系日益密切。公元630年,第一批日本驻唐大使馆到达中国。

从630年到894年,唐朝的使节,包括李白的好朋友安倍晋三郎,陆宗南山宗开山的始祖建镇等,共进行了19次往返。在此过程中,“韩音”不断被引入日本。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迁回长安和洛阳。日本朋友接触和模仿的中文发音主要是长安洛阳所代表的中原方言。

当时,日本政府和人民沉迷于唐代文化。回到中国后,外国学生飞往黄腾达。他们带回的“汉音”被誉为“郑音”。他们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吴寅。

公历十一年(公元792年),wu武帝下令明京学生:“明京的弟子不能学吴音,诵经,就是犯错误,不能学汉语。”失望的干净。

但是,唐代长安洛阳方言与现在的陕西和河南方言完全不同。两者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西安方言的叔叔回到轩z时代,他周围的人很有可能会说鸟语。从语音系统来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汉”与21世纪苏北,苏北和上海北部的方言更为相似。

汉隐武隐

唐寅出现得比较晚。 “ Tang”一词并不意味着唐朝,而是一般地指中国。

从平安时代中期(公元794年至1192年)到江户时代初期(公元1603年至1867年),在中国的宋元明时期,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统称为“唐音”。

由于唐音主要是在宋代以后传入日本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宋音”或“唐宋音”。

唐音和汉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唐音的原型基本上类似于现代江苏和浙江方言。

担任唐寅搬运工的人主要有三人:和平中晚期的华商,镰仓室町时代的林吉宗和尚和江户时代的中国僧侣。

临济宗和尚带回了日本的汉字声音,大部分带回了浙江的本土声音,而银元等僧侣在江户时代引入日本的汉字声音,主要是南京普通话。因此,唐音的出现对“日语听起来像上海话”的事实做出了第三贡献。

3

就像上海人,地位不同

虽然它们全部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但吴寅,汉寅和唐寅的状态不同,使用范围也不同。

在现代日语中,三个最常见的发音是汉音,其次是吴音,最后是唐音。

根据《日本基本汉字》这本书的统计,日本最常用的3000个汉字共有4,012个音读和1,538个训读,其中汉语发音为2197个,占所有发音的54.8%,吴语的发音是1,516。 ,占所有发音的37.8%。

1981年,《日本计量学杂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现代日语中用于阅读Tangyin的单词仅占发音词汇的1.5%。

如前所述,自奈良和平时期以来,政府一直在推广汉音。

然而,在奈良结束后,尽管吴隐遭到上流社会的拒绝,但他在佛教领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公元798年的法令规定:“汉族可以读五经,明朝的学生也可以读十三经,如诗歌,杂书和吴汉。佛教书籍仍然读《吴隐》,只要求儒家儿童使用汉音对和尚没有限制。

https://sourl.cn/fzbTE8

奈良唐昭寺

在明治维新再次积极提升汉阴之前,吴寅和汉阴本可以保持位置安全。

明治十九年,政府颁布了“共同体”,“帝国大学令”等学校教育令,确立了汉阴通用语的地位。在汉阴的繁荣时期,吴寅撤退了。

除了明治维新的政治影响外,武印数量的减少还与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有关。

在吴寅传入日本之初,日本首都是关西,例如奈良平安。关西方言当时被称为“上虞”,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江户时代,东京迁至东京,而关西地区则相对减少。伴随着江户时代汉音的兴起,儒学在江户时代蓬勃发展,汉音的统治地位越来越明显。

由于现代标准日语基于东京话的方言,因此在现代日语中,汉阴的比例远大于五阴,而在关西方言中,保留的五阴单词更为丰富。

江户

相比之下,唐音最糟糕。

唐寅进入日本最初是由僧侣传播的,与禅宗的关系几乎与士兵和平民密不可分。

在镰仓时代,随着禅宗的流行,唐音繁荣了一段时间。此后,唐音的影响力恶化了,现在只存在于禅宗经典,武士道和茶道等小而精致的领域。

互通有无绝对是默认遵循的法则。

日本人永远不能单方面接受中国人的影响,必须扭转这种状况。

日语的反向输入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1930年代,40年代和80年代到现在。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其他老式借词,以及白痴,可爱和萝莉等亚文化的音译。

似乎中国和日本人在数千年的交往中仍在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