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什么,真的一无是处?如何避免高血脂找上门,听医生怎么说

2019-12-07   用药无小事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高血脂的危害已经深入人心。那么,血脂是什么?它真的一无是处么?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如磷脂)。遵循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他们的存在不仅合理,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甘油三酯是合成细胞膜、某些激素和维生素D的原料,转化为胆汁酸,可以帮助消化脂肪;甘油三酯被组织、器官利用,产生能量,维持生理功能,囤积于皮下,具有保温功能;而磷脂组成了细胞的基本骨架,维持细胞功能。

但是,当体内的脂质成分过多时,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胰腺炎、动脉脉粥样硬化等。

血管弹性减低、管腔变细,甚至闭塞;

如果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过多的血脂是如何发挥破坏作用的?

脂质成分在血液中不能溶解;与蛋白质结合,可顺畅地在血管流动,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被称为脂蛋白。 依据脂蛋白的大小、成分、密度不同,分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不同脂蛋白的功能不同。

脂蛋白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密度脂蛋白就像是血管的环卫工人,将胆固醇运送回肝脏,具有血管的保护作用。我们常说的高血脂是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坏”的胆固醇水平升高。

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血脂升高?

血脂升高是缓慢过程,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因此,常规体检,能够及时发现血脂异常。最新血脂控制指南建议: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 次血脂;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 个月测定1 次血脂。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高血糖患者,以及吸烟、肥胖者。

如何避免高血脂找上门?

血液循环中的血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从食物中摄取的,而大部分主要是由肝脏合成的。

造成血脂升高的因素主要包括高脂饮食、超重和肥胖、缺乏运动、吸烟、年龄以及遗传因素。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其他因素我们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改善这些因素对于血脂的影响,包括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科学运动、戒烟。

有些患者熟知饮食对于血脂的影响,在低脂饮食不能有效控制血脂时仍然拒绝服药,这是不可取的!由于体内血脂大部分来源于肝脏合成,对于饮食控制之后血脂仍不达标的患者,调脂药物不仅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的胆固醇),还能适当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胆固醇)。当然,包括“健康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我们血脂控制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