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角、个体视角、观察视角……纪实影像的核心是“真实”。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每场控制在30人座位的线下论坛,对观众而言显得尤为珍贵。
7月28日,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第四天,金爵电影论坛之“抗疫前线的纪录片人”邀请多位纪录片创作者,探讨特殊时期纪实影像的拍摄角度与边界拓展。
“十年新闻记者的锻炼让人产生本能——我要去那个地方拍摄”。5月21日,《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总导演范士广回忆起团队在大年夜拍摄上海医务人员前往湖北的场景时,至今颇有感触。
三万多分钟的素材,最终剪辑为160分钟影像,《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中既有病房实录,也有医务工作者的特殊感悟。“很多人把《人间世》归为医疗纪录片,其实我们只是把医院当作载体和场所,去表达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
分享起拍摄细节,范士广在论坛现场一下子略带哽咽,深夜学习吉他想要弹奏一首歌曲感谢工作人员的小姑娘、穿着皮卡丘服装手拿“谢谢你”字样的市民等,都让团队在拍摄时逐渐转变拍摄视角——在宏大叙事之外,个体经验的叙事也十分宝贵。
“我们想尽可能地把个人体验放进《人间世》里”,在范士广看来, “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是呈现真实性、复杂性,于是决定要多做几集,百人采访计划就此展开。”
目前,《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已播出4集,据范士广介绍,记录上海疾控中心抗疫实录的第5、6集将在不久后播出。
不同于新闻视角,纪录片导演范俭在3月前往武汉拍摄的影像选择记录人们生活出现的改变,“带着平和心态,在拍摄时有意识地往后‘退半步’,在社区中观察人们生活的日常。”
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纪录影像以客观真实留下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忆,微观处的细腻情感,宏观下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联结,记录本身,成为不可替代的影像力量。
新媒体时代下拍摄的便捷性,在这个特殊时期延伸着“纪录影像”的概念。
疫情期间,定居于武汉的林晨拍摄下武汉封城后的市民生活,快速制作出来的短视频一经发布,便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开来。“片子没有严格的故事线,一开始没有计划做成纪录片,基于大家的需求,人们想知道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怎么样,我就从个人视角出发进行拍摄。”不是传统纪录片制作方式,却也在特殊时期完成了一次以第一视角进行的记录和表达。
将短视频汇聚为长视频,《余生一日》的制作就是从短到长的过程。2020年2月9日,5000多人拍摄下的生活片段,被剪辑为一部完整的纪实影片。据总策划、总导演秦晓宇介绍,《余生一日》中将会有不同的篇章和结构将碎片化的影像串联在一起,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都成为剪辑过程中构建结构性的视听元素。
“全民记录的方式可以走入千家万户,这是一种纪录片制作的新思维模式。” 秦晓宇说,记录本身已经没有拍摄门槛的束缚,它成为一种表达,“真实”是贯穿其中的影像魅力。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期间长期生活在中国,疫情发生后,他站在客观视角,以外国人身份记录“他乡故事”。“我想消除外国人对武汉的偏见,去介绍真实的中国”,在竹内亮的镜头中,他时常自由出镜,并把自己当作镜头的延伸,以主观方式做客观叙述。
从宏大到个人,影像作为媒介,承载着创作者对生活和时代的观察。技术更迭,纪实概念更为宽泛,但纪实影像的动人内核,始终是“真实”。
-END-
轮值主编丨彤童
作者丨彤童
编辑丨上下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