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长寿之乡巴马,我说,去看看这里的美丽乡村。于是融媒体的莫台一早就热心的带我走进了那社乡的祥兰村,一进村口,看到的是天蓝、云白和大片大片的金黄的水稻和掩映在绿树间的洁净整洁的民房…..祥兰村祥云朵朵、那社乡那么美。
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只见驻村第一书记正在埋头整理三年来的扎根基层脱贫攻坚的材料,见我们来,热情地让座,连连说“请坐请坐”。我了解到,他们紧紧围绕 “真脱贫,不返贫”的目标任务,严格按照脱贫摘帽标准要求,深化各项脱贫措施落实,全力推进祥兰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极大实效。
跟随第一书记,我们随意选择了祥兰村20个村民小组其中的两个小组,书记说,全村现有人口554户2275人,全村贫困户353户1590人,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有5.37万多亩经济林,户均约100亩,其中种植山茶油林1.2万亩,户均22亩;种植八角林7500多亩,户均约14亩;种植杉木1.6万亩,户均约30亩;种植松木5100多亩,户均约10亩。201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通过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目标,仅用不到两年,祥兰村于2018年实现脱贫出列。
2019年,祥兰村又实现了4户17人脱贫摘帽,今年计划实现剩余5户18人全部脱贫摘帽,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应该是脱贫后的一座美丽乡村,也是一座有特色产业的乡村。书记带我看了这里的产业发展,本村“3+1”特色产业分别是油茶、优质稻、鸡、八角,产业发展指导员有4人。产业以奖代补资金,投入食用菌合作社100户,每户资金入股9000元,年底分红每户利润1000元;投入林下养鸡合作社88户,每户资金入股4500元,年底每户分红利润1500元。本村特色产业覆盖353户贫困户,覆盖率达100%。祥兰村现有4个产业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云祥油茶、昌祥小骨鸡、鸿祥食用菌、旺祥桑蚕),各个合作社正常运转。
你猜猜这架子是做什么用的?
而且,村民的住房和基本医疗、义务教育、路通村屯、安全饮水、电用指、本公共服务、电视、村集体经济收入等等都指标达标。
乡村的发展关键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稳步推进。按照“激发内力、增强合力、先急后缓、不等不靠”的原则,紧紧围绕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退出指标,巩固惠民兴村根基。年内,硬化了响拉林场、六烟屯、盘朋至林场等道路硬化工程;新建了祥兰村响拉屯、六烟屯、巴怀屯等3座小桥;修通了周羊至周读、周羊至巴怀、巴怀至东平、龙料至六华等4条生产道路,解决了群众生产出行难的问题;继续加大林下养鸡基地、种桑养蚕示范基地、食用菌基地等项目建设。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实现了“一村一品”。
同时,按照“强产业、促发展”思路,长短结合,大力提高群众致富增收能力。因地制宜,致力打造祥兰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根据本村的油茶、桑蚕、小谷鸡、手工刺绣和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成立了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存栏10万羽小谷鸡基地共投入6批鸡苗养殖,其中前四批12000多羽小谷鸡已出栏;创建100个棚食用菌基地和1000亩桑蚕基地已投入运营;8800亩老油茶林已完成低产改造。积极引进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利用自治区政府特色产业基金引导3名经济能人养殖552窝马蜂和种植600多亩桑树。特色产业发展严格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方式来经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红利,还参与务工收益,并通过培训后进行自主创业。
那社乡祥兰村坚持文化与传承保护与继承,作为瑶族中蓝靛瑶,他们依旧保持传统的植物染布和传统手工刺绣技术,并且一代一代保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同时,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提升,在村民生活提高的同时,不忘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先后在六烟屯、周羊屯修建了文化舞台,在响啦屯修建了篮球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体育活动,在那林屯提档升级重新村级服务中心。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也得到强化,祥兰村已建设一支村文艺队伍,通过示范引导、规范培训等形式,村文艺队队伍不断充实,表演水平逐步提高,群众参与度逐步增强。
不断强化文化活动开展,先后开展蓝靛瑶民俗节等民俗活动,有效提升村级文化氛围,成为巴马脱贫攻坚中的典型的美丽乡村代表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