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冠心病,却不容易被发现?看看医生怎么说

2019-12-20   用药无小事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在我国也属于常见慢性病。

其常用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糖耐量试验进食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或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11.1毫摩尔/升。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被公认的,与非糖尿病患者人群比较,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

糖尿病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可能原因如下:

糖尿病和冠心病具有多种共同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即往往表现为代谢综合征,而这些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糖尿病患者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体内胰岛素生物学功能减弱,进一步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减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等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产生。

近年提出的“共同土壤学说”指出,无论糖尿病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及下肢血管)并发症还是微血管(如肾、神经和视网膜)并发症,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更大,并且与糖尿病有乘积效应。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比携带两个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中一个为高血压)的非糖尿病患者高24%。

其可能的机制是:在高血糖状态下,糖氧化产物、糖基化产物、脂质氧化产物均增加。这些产物一方面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泡沫细胞形成;另一方面导致氧化应激反应明显增强。

氧化应激反应不但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导致内皮损伤的共同机制。因此,糖尿病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后产生乘积效应,形成恶性循环,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由于糖尿病对感觉神经的损伤,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得迟或轻微,甚至被掩盖,患者可不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或胸痛症状轻,甚至有些患者已经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却仍无特殊不适。这一类患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病情的监测及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