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天下争霸,各国纷纷变法,从春秋末期开始,战国200年间从未间断,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公仲连变法、齐国邹忌变法、楚国屈原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魏国魏惠王变法、赵国赵武灵王变法和商鞅变法。但很多国家的变法都没有像秦国受益巨大,主要的原因在于公族。
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的尊称
公族就是时君所在的近亲家族和诸先君的遗族,他们是按血缘宗法亲疏分配权利的政治核心群体,我们在春秋战国史中看到的"公子某","公孙某"就是公族的称呼,但也不仅限于此。
公族是由:君统(时君的直系子孙),
公子之宗(由未立新君的先君子孙),
别子之宗(另立的新君的先君子孙),三种人组成。
公族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巨大力量,他们往往是国君之位的竞争者,所以也都是每一个国君的防范对象。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晋国以外,所有国家的权利都掌握在公族手中。晋国有六卿,郑国有七穆,楚有屈、昭、景三氏,鲁国有三桓,在齐国公族们制造了崔庆之乱,在晋国有孝宗吞并大宗的曲沃并晋,栾氏之乱,宋国的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得动荡,华向,乐大心之乱,卫国的孙宁废立,齐豹之乱,这些公族或侵夺采邑,扩张私兵,或驱逐、废立国君,势力根深蒂固。
"春秋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能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魏国信陵君 、赵国平原君 、楚国春申君 、齐国孟尝君,其实几乎都是公族的代表,也可以说在这些国家,这些公族的势力甚至要超过国君。
公族不好惹,公族占有大量资源--土地和农民,魏国李悝变法--平籴--限制粮食低价买入荒年高价卖出的行为,这断了公族财路,李悝《法经》更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强调平等。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更是在触怒公族之下导致自己悲惨死亡。
著名的秦献公的继位之争就是在一场公族内乱中开始的。秦献公流亡魏国二十九年,最终和秦国的出子展开了王位争夺,其中很多公族支持秦献公,当然也有公族谋划着把秦献公赶出秦国,发动了公族领导的叛乱。秦献公时刻提防着这一点,在即位元年,秦献公就有了大动作,废除在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用活人殉葬的我们知道主要是公族,紧接着又编户籍,把首都迁到了栎阳,这些原因其实都是秦献公想摆脱公族的羁绊的举动,但秦献公不可能完全废掉公族,还要勉力维持,这也就是在河西之战以后依然在河西之战后无奈的封赏公族土地,去讨公族的欢心。
秦献公想了很多办法压抑公族,秦献公对公族势力的恐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秦献公夺位的艰辛与杀戮让他印象深刻,但即使到他的儿子孝公继位,公族势力依然使得使秦孝公地位不稳。秦孝公知道,宗法制度对公子之宗已经失去了约束力,秦孝公很关注公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后来商鞅变法的条文中可以看到秦孝公的担心,即使这时秦国的公族实力已经大减,秦孝公不断弱化公族势力,极力把他们赶出权力核心。
商鞅就是这个时候了来到了秦国,求见了秦孝公,两人进行了秘谈。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一些可能不是商鞅的意见而是秦孝公的意愿。因为商鞅变法内容中太多触犯公族利益的条款,废除公族的世卿世禄。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无论谁,有了军功才能“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再和领导是亲戚也没门。尤其推行郡县制,更是实实在在的把地方基层权利拿到了中央手中,公族们别想插手地方事务,不要再想割据一方了。变法彻底到几乎废掉了所有秦国公族,甚至影响到秦孝公的大哥--公子虔。
商鞅的变法在除了秦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得到实施,也更不可能成功。因为关东诸国的权利只掌握在各个国家的公族手中。但在秦国,商鞅压制公族的努力却契合了秦国的需要。这在战国时代之中几乎是唯一的一个,秦国的变法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