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美国零售超市巨头Costco(开市客)在上海开了中国大陆首家旗舰店。
Costco的火爆一时间引得媒体竞相竞相追逐,其间也有众经济学、品牌、营销专家的解读。而这大部分的解读中基本停留在Costco的所谓会员制、物美价廉,甚至还有些误解,鲜有对其商业和营销本质的探析。
美国发动贸易战,Costco没有遭遇可爱的上海消费者的排挤。Costco 的“挤爆”或许不会是常态,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的巨大需求肯定是常态。2014年到201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31.2%、31%、30.11%、29.3、28.4%,一路向下的曲线变化,正说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成果和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也正意味消费的结构升级改善,消费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中国越来越大的购买力肯定将是常态,中国不断集聚放大的市场潜力也肯定是常态。有了中国经济的这一魅力所在,当然也是我们应对美国贸易挑战的底气所在。
Costco开业的火爆有其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即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同比超6.4%的消费增长。“消费主导型”摒弃了过去消费的标准化、规模化,追求网络化、个性化、速度化。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即带来“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幅度提高。
笔者从其所观察的Costco的商业模式、营销的人性等做些剖析。商业模式的设计,过去我简单地把它概括为我是谁、我有什么、往哪儿走、怎么走。毫无疑问在“我是谁”里,相信Costco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涵盖业态或企业的发展历程、客户是谁、客户的需求偏好变化、企业的价值主张以及企业边际效益比值。
客户是谁?客户的需求偏好变化,从专业的营销角度看,得研究世界经济消费的变迁史,这里涉及社会背景、人均GDP、恩格尔系数、消费现象、消费业态。
笔者有一“营销律动说”, 说的是营销所遵循企业成长规律与系统环境特征、社会发展规律和谐共振,互为动因。
研究Costco的火爆,必须看到,Costco会员制的生态圈层消费、打破信息对称的“性价比”、4年前从天猫电商的试水、大数据筛选的上海(闽行)购买力、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消费的“示同”和“示异”、消费观里理性消费的推崇、后电商时代超市“直接接触”和“品尝”的反其道而行之等。
两天前,品牌专家李光斗发文《Costco上海被挤爆停业显示了中国经济令人不安的信号》,在他所列举的“令人不安的信号”中 “在商品极大丰富、人均GDP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大城市出现这种抢购“便宜货”现象,说明老百姓钱包缩水、花钱取向变了。”为第一条。笔者不敢苟同。
美国在1980年到1990年间的人均GDP,略比我国现阶段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高一些,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背景处于消费需求专业化、居民信用杠杆加大、中产阶级崛起,而这个时候商业业态呈仓储式会员店的大型超市。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观念也呈便利、个性、品质、理性。现在看那期间也是Costco、沃尔玛和全球折扣零售业巨头TJX发展的最快时期。今天上海的消费者的确“花钱取向变了”,其实质是“消费更加简约”。这或许不是“老百姓钱包缩水”所致,老百姓买的也不是“便宜货”。
消费者不一定喜欢便宜的商品,但一定有占便宜的消费心理。Costco的1448元的茅台、919元的五粮液、79.9元1公斤的德式猪肘、37.9元一只的烤鸡,这些都是顾客抢购的商品,当然量或不是很多。不过它自然很快赢得了Costco利他、利众的“顾客心智”。 “顾客心智”是营销人性的考量。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认知性、体验性、创造性、价值性、独立性、尊严性。生理需求满足有价,心里需求满足无价。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了“经济学”,1879年冯特开创了“心理学”。两门学科有着“同”和“不同”。“同”都是在研究人性;“不同”是前者研究“为钱所困”,后者研究“为情所困”。
笔者从业营销20载,有这样的认知,有时候“打动心灵”或比“说服大脑”来得更重要。“打动心灵”或更多是精神性、认知性的“满意准则”。当下的营销倡导 “人文逻辑”,关注营销的“软”, “软”之消费者的气节、感伤力、尊严等心理活动;“软”之期冀品牌与消费者的伦理达到“既懂你的言外之意,更懂你的欲言又止。”
(作者: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