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既定事实,无从更改,不过并不妨碍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畅想一番,比如汉献帝与晋惠帝互换人生,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呢?之所以李夫子选择这两位人君来对比,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环境具有极高的相似度。长期以来,我们特别喜欢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与西晋的“八王之乱”来进行对比,但实际上这两场动乱除了名称接近以外,并没有多少可比性。七国之乱属于七大诸侯王,诛晁错、清君侧,朝廷派出悍将周亚夫平乱,三个月咣当一次性就全给收拾了。就类似于战国,最后秦国一扫六合的气魄。
而八王之乱则是历经16余载,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大走向,激荡了几十年。西晋的八大王爷,当年因为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把持朝政,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等是捉对厮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国家分别出现了8个董卓、曹操或者是司马懿、司马昭。故而从可比性来说,把汉献帝刘协和晋惠帝司马衷进行比较,可能是更有说头,那么这两个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窝囊皇帝的代名词,本质上那都是悲剧人物,读他们的故事时也充满了唏嘘和无奈。
我们先从两位君王的能力来进行比较。从汉献帝刘协先说起,袁术曾经赞过说“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很多史学家也认为刘协聪明睿智,是明君之才,只是可惜他生不逢时,虽然做了30多年的皇帝,实际上却是可悲的傀儡。虽为亡国之君,对其盖棺定论,那还是不错的,与崇祯、光绪比较接近,多认为他是有道无福,有心杀贼而无力回天。话说在公元189年,权臣董卓废杀少帝、毒死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当时的他才9岁,而后董卓权倾朝野,变本加厉,任命自己为相国,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完全不将皇帝放在眼中,而且残害忠良,不遗余力!有一次,董卓宴请群臣,正吃着饭,忽然一翻脸,当着大臣的面将数百名反叛者直接割舌、挖耳、斩断手脚,血溅当场,吓得众位大臣筷子都掉地上了,浑身发抖,不敢直视,而董卓却神态自若的照样喝酒吃肉。
更可恶的是这厮纵容部下烧杀劫掠,危害百姓,荒淫无度、贪得无厌,最终引得18路诸侯讨伐董卓。而江东猛虎孙坚攻破洛阳的虎牢关,盟军势如破竹,洛阳城必失。董卓被迫是挟天子文武百官向西迁都,直奔长安,他不想给盟军留下任何的物资装备,于是下令带不走的一把大火都烧得个干干净净!可怜200余年繁华一世的洛阳城化为一片焦土。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刘协上位的第3年,董卓罪大恶极就被王允、吕布联手干掉了,王允掌握了朝政。
可是拨乱反正的日子没有持续几天,王允这个人对大汉忠臣有余,可是能力不足,最终引得西凉军叛乱。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击败吕布后冲进宫中将王允斩杀。汉献帝算是刚出狼口,又入虎穴。好在李傕、郭汜这兄弟俩能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汉献帝这个棋子他们没有好好利用不说,竟然为了权力相互征伐起来。汉献帝趁机逃出了长安,在杨奉和董承等人的援助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颠沛流离,最终是回到了洛阳。这一年当中,汉献帝虽然是饱经风雨,可是如果他能够重新培养势力是有拿回政权的可能的,只是太可惜,因为年幼,身边也没有几个人能力和曹操相比。
等刘协被曹操接到许昌贡起来的时候,刘协可以说是丧失了一生中难得的翻盘机会。有什么办法?你就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外戚专权,宦官乱政,早就把大汉江山搞完了,再者说乱世出枭雄,刘协你就是能力再强,也肯定被曹操强势碾压。但是我们的刘协他不傻,他不想做个傀儡皇帝,我们依然可以从史书中看到当时刘协在努力做些什么。对内刘协是暗暗地培植自己的势力、亲信、党羽。他曾经对曹操发出“你要么辅佐我,要么放过我自己当皇帝”这样尴尬而绝望的怒吼,也曾经发出过衣带诏。
公元199年,曾经护送过汉献帝的臣子董承,忽然振臂一呼,对外宣称得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联系朝中其他大臣准备干掉曹操。说起这个“衣带诏”真乃汉献帝之首创,因为曹操把你当木偶嘛,所以宫中的一切都被曹操部署的眼线看得死死的。被欺负得想爆发的汉献帝没办法,只好在自己的衣带上写血书,再通过董贵人传递给他的父亲董承,密谋诛杀曹操,把大汉天下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奈这个计划不够周全,曹操的间谍也比较厉害,不但没能把曹操拉下马,反倒被曹操先发制人。曹操带兵入宫,当着汉献帝的面把伏皇后乱棒打死,而伏皇后和汉献帝的两个孩子也被赐毒酒而死。怀孕的董贵人当面也给宰了,其余牵连之人皆被诛杀,被曹操一阵暴虐后,刘协虽然是逃过一劫,但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对手,就较为安稳的坐起了傀儡。
直到曹丕逼其让位,大汉才算是彻底完了。当然李夫子也看到有人说衣带诏这个故事恐怕没有《三国演义》写的那么邪乎,就是说有一天汉献帝趁着夜晚秘密见了很多大臣,但是被曹操发现,实际上就连史学家也无法对这件事情下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曹操和刘协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僵,曹操当时虽然掌握权力,但并没有对他下死手。故而李夫子认为汉献帝在历史上真正的机会应该是在他36岁那年,这应该是衣带诏的一个原型,当时他和曹操已经彻底翻脸,恰好曹操攻打完孙权,本人不在许昌,只留下王弼一人。朝中忠于汉献帝的几个臣子就再次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的由头攻打曹操,甚至连外援都已经安排好了,只是最终再次让自己的队友给搅局了,大家看着这么严谨的计划,都没有成功的踹掉曹操,就彻底歇了清君侧的心思。
说了这么多,虽然刘协对内掌权都失败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汉献帝刘协还是有能力的,不甘于傀儡,反抗过,只不过实力太弱。而对外,刘协也没闲着,别看年纪小,也曾经积极调停诸侯间的矛盾,比如说当年袁绍和公孙瓒相互攻伐时,他就曾向双方写信来斡旋,哪怕是收效甚微,也是不断坚持。所以李夫子就想如果他能够被换到晋朝,去接了司马炎的班,在局势大好能够掌握的情况之下,把杨骏、司马亮这俩老菜鸟全部拿下,那是非常大概率的事儿。之后就不会让一个无兵、无权、无底盘的贾南风专政多年,荒淫后宫,为非作歹,害死太子,天怒人怨,最终引得西晋灭亡的八王之乱发生了吧?
退一万步说,哪怕八王之乱已经起来了,还有8次机会,在每一次风云际会之时,只要有任何一个机会把握住了,刘协以他的聪明才智都可以改变历史。只是可惜,这都是我们假设性的议题,反观和刘协对比的那位参照物,晋惠帝司马衷呢?同为末世之君,在世人眼里那就是个蠢蛋。“何不食肉糜”?你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得挖草根吃树皮,活活饿死了。作为君主你还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这不是草包,谁是草包?但如果我们读过一遍晋史后,你就会觉得我们可能真的冤枉晋惠帝了。
他其实算不上纯傻子,我们就举个例子,在一次叛乱中情势危急,嵇康的儿子嵇绍曾经为了保护他,将身体挡在晋惠帝面前中箭而死,当时所谓的傻子的反应是什么呢?痛哭流涕,并且不准侍从过来擦拭,嵇绍流出来溅到他身上的血。痛惜忠臣的样子令人动容。再比方说八王之一的司马颙有个手下叫张方,逼迫皇帝与百官从洛阳迁都长安时,这跟当时汉献帝刘协很像,沿路看到百姓凄苦,他也曾悲痛万分,发出哀叹,所以晋惠帝其实也是一个能够分清善恶、有同情心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智力水平也确实明显低于常人,或者说不如汉献帝那样亲民、接地气。养在深宫人未识,不曾到民间走走看看,体察民情,导致他的想法和人民真实的处境脱离太大了。这也决定了他在面对权臣时不会有更多想法,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只求温饱和安全,这就够了。所以如果他被换到东汉末年,曹操虽为奸雄,有时候曹操也算是个坦荡君子,能够保他衣食无忧,而不是到了西晋末年,天天政变,被抢来抢去不得安生,所以说他在曹家人手里肯定也能混个寿终正寝。
以上除了对二人的能力做了一个对比,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位末代皇帝手下权臣的能力。我们先来看看刘协,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对手,曹操实力太强,把他摁的是死死的,但同样这又何尝不是曹操自己的悲剧?因为刘协在几十年里是明里暗里的不停地在反抗着,前头说了他是较为安稳的做傀儡,也就是说还会趁机搞些小动作,这也导致了曹操在外征战的过程中常常担心后院起火,不能够全力以赴,在客观上阻碍了他的行动步伐。比方说我们当年在听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时,就会了解到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曾有三次出兵,战马超、讨孙权、取汉中,全部半途而废,留下了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的感慨。便匆匆回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曹操赤壁惨败导致了朝廷内部反对党的逐步冒头。
汉献帝与其亲戚也是动作频频,令曹操头疼不已,不得不防。如果说换成了司马衷,可能曹操也就不会有这么多顾虑了,把你圈养的白白胖胖就行了,曹操也能够早日统一天下,黎民百姓也就早几年过上安生日子。而反观八王,野心是一个比一个大,能力却是一个比一个差,能跟曹操比吗?也就是欺负人家晋惠帝是个大傻子,如果换成汉献帝这样有水平的天子,想必他们也不敢造次,最终没准会实现司马炎原本的构想,使天子居中坐镇朝廷,掌管天下,各诸侯王镇守四方,抵挡各少数民族和旧三国反对势力,为大晋王朝保驾护航。就类似于当年的西周天子那样,这样也就没有了国家内耗、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地方豪强割据,少数民族侵入,最终导致16国时期到来的后边的事了嘛。没准晋朝也能像汉帝国一样绵延数百年,为中华历史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我们再对比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世族统治阶段。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乱世,曹操实行“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这也导致了朝堂之上不仅有他曹魏的亲信,也有不少汉朝的死忠,很多人是忠于天子的,认为曹操应该还政于朝,自行退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觉得天子是有能力的,值得辅佐的,因此在曹操统治的区域是人心浮动,甚至连荀彧这样的头号贤臣都选择了不合作。荀彧跟随曹操数十年,从最开始曹操被打得只剩兖州三座小城,到现在三分天下有其二,他都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官至尚书台。曹操对他也几乎是言听计从。然而在曹操即将被封为魏王的前期,他却极力反对,不惜于自己服侍20年的主公撕破脸皮,最后活活被逼死。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当时汉献帝刘协,换成司马衷这样的傻子皇帝,恐怕对汉王朝还抱有希望的人会少之又少,这样的话天下动乱是否也能减少几分?
同样,晋朝当时的百姓和军队已经对朝廷和皇帝彻底失望了,这就导致了人们更加的争权夺利,八王之乱愈演愈烈,天下乱举彻底失控,进而造成了五胡乱华!如果说皇帝能够换成刘协这样的有为之君,收集人心、聚集英雄,避免局面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救苍生于水火,或许局势还有得救。总之,汉献帝刘协和晋惠帝司马衷一前一后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一个聪慧,一个呆傻,刘协的悲剧在于他有水平、有追求,不甘心做一名傀儡,不断的抗争又不断的失败。司马衷因为自身先天条件的问题,只能寄希望于辅佐或者说把持朝政的人能保他周全,只可惜八个大王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最后终结者,司马越似乎有这个希望时,他却没有曹操那样的政治智慧和眼光,最终雄心壮志的刘协在曹氏巨大的阴影下,无力回天,只能退位。苟活不能自理的司马衷在司马越终结八王之乱后,惨死于一口毒饼。所以你看,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在相似的时代,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却都充满了遗憾与失败,故而你也可以说历史就是一本吊诡的人生启示录,对谁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