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台,现在娱乐综艺的代名词,只可惜,随着当下越来越多综艺娱乐节目的涌现,一方面,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的异军突起,与湖南卫视形成竞争关系,极力瓜分着娱乐版图这块大蛋糕,另一方面,湖南台自身因为抄袭或是节目质量等问题而不断面临各种指责与猜忌。
娱乐,越来越雷同,而与之前众乐乐原则背道而驰之后,剩下的恐怕只有独乐乐了。
说句实话,娱乐纵然可以当做茶前饭后拿来放松的消遣,只是,当一味以愉悦大众为目的,而缺乏自身涵养的不断提高时,那必然会是被时代与市场所淘汰的,所以,这算是湖南台如今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不过,如果单纯的指责湖南台过于娱乐化,这又有些苛责了,因为,在优秀电视剧展播上,湖南台在早些年,已然是走在其他电视台前面的,比如《血色湘西》《大明王朝1566》还有《恰同学少年》。
这些曾经播出过的优秀电视剧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要优秀于当下粗制滥造的五毛剧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恰同学少年》。
当红色剧碰上偶像和励志这两样东西时,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而对于这样偏严肃的题材,如何把控好内容与市场,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当《恰同学少年》从湖南台辗转到央视,并且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时,出乎意料的坐上了那年收视冠军的宝座,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上映于2007年,距离今天已经过去整整12年,只是,蓦然回首,其中所散发的豪气与朝气,依旧具有深刻的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部剧中都始终如同一座蕴藏巨大能量的火山,随时准备喷涌而出。
这不是一种肉眼可见的东西,而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受,因为,《恰同学少年》中所散发的那种精气神,仿佛在当下早已失去踪迹,所以,每每有这种失落感时,我都会重新看一遍这部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这个名字取自毛泽东的现代诗《沁园春·长沙》,这部剧如同这首诗一样,其中依稀能够感受到掩盖不住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在整部《恰同学少年》中,从头延续到结尾,而这种活力,丝毫不会让你在观影的时候感受到做作,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给你触动,这就是《恰同学少年》的魅力。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而那时候的中国,正是最为混乱的时刻,不过,自古乱世出英雄,而英雄也可以推动社会从乱到稳的过渡。
思想自由,人格独立,这是剧中人物始终牢记的准则。
当年轻时候的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还有萧子升等人聚在一起时,理想的火花在校园中开始碰撞,这种碰撞不是对于个人的探索,而是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探索。
以第一师范为出发点,思想在校园回荡,而这种思想也为日后的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
《恰同学少年》这部剧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青春,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校园风气,这种独特也许只属于《恰同学少年》,因为,从其中散发的认知以及不一样的领悟,都是如今青春励志题材电视剧所缺乏的。
时代不同,但是,少年身上的意气风发却可以相同,只可惜,现在的电视剧,只剩下少年,至于意气风发则荡然无存。
整部电视剧都是围绕毛泽东以及身边同学的成长为出发点,这种成长伴随着当时中国的变革,而这种成长虽然是校园内的,可是,也联系着校园外,因为思想从来是没有阻隔的。
作为校长的孔昭绶,秉持教书育人的准则,包容开放的教学理念,让这些处在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尽情的挥洒着青春的理想,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两次的演讲。
第一次从窝窝头谈起,讲到了金钱与名利,讲到了精神与人格,讲到了理想与现实。
第二次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谈起,讲到了中国的病弱,讲到了崛起才有出路的信念。
这两段演讲,一个谈人,一个谈国,反复咀嚼后,总会从其中得到一丝启发,或是生活,或是个人,或是社会,或是国家,当从独立的个体发展到群体,最后演变成国家时,潜移默化中,某种信念的种子早已落地生根。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这是杨昌济的理想,而少年毛泽东的理想则一直在求索中,因为他的理想在社会中,在实践中。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理想主义的电视剧,而这种理想主义正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数次跌倒后,仍旧可以重新站起来,所以,这部剧才比任何一部青春电视剧更具有意义。
说实话,之前我谈过《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可以把《恰同学少年》看做是《走向共和》之后,某种意义上的延续,而这种延续依旧围绕着两个字——“探索”
一种是在现实中屡败屡战的探索,一种是建立在理想上的创新探索,这两种探索,具有相似性,那就是,都在找一种救国救民的出路。
一群青年人,在一所开放的学习,在一种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他们所有思索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自我的救赎,而更多的焦点集中在了国家未来命运的追寻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他们具有知识储备的时候,修身已然跨过,而齐家则直接忽略,剩下的就是治国和平天下。
《恰同学少年》作为红色偶像剧,其中,自然少不了关于爱情的部分,只是,这种爱情的部分只当是一种调味剂而已,本剧最大的立足点还是这群年轻人身上。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伟人都有误解,总觉得他们高高在上,或是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他们也只是一群怀揣理想的普通人,而之所以他们能够成功,最大的一点便是他们有理想。
所以,在《恰同学少年》中,朝气活力中包含着浓浓的理想信念,于是,在污浊不堪的现实中,他们就好似一盏盏明灯,为精神的探寻指路。
相对于现在动辄就是七八十集的电视剧来说,这部《恰同学少年》只有二十三集,但是,每一集都是一种能量的聚合,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比起其他红色剧,《恰同学少年》是生动的,比起其他偶像剧,《恰同学少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空前倒是谈不上,但至少到现在,还是处于绝后的阶段。
当然,那首颇具古风的片尾曲也算是加分项
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晓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
从2007年到2019年,12年的时间,《恰同学少年》依旧具有很深的影响,而现在,在同类型题材上,几乎还没有可以超越它的电视剧出现,让人心里着实焦急。
《恰同学少年》属于理想主义的电视剧,可是,在现在注重实用以及现实的电视剧市场,那些制作人更愿意从电视剧中传达一种社会的焦虑,毕竟,这种焦虑经过加工便能转嫁给受众。
受众很现实,对于理想主义的东西,往往觉得实用价值不大。
甚至,他们把这种电视剧中的现实焦虑延伸到了动画市场,于是,焦虑不再是成人的概念。
《恰同学少年》中,关于理想,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它所反应出来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这部剧所有传递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歌颂或是宣扬,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将某种早已丧失的活力灌输给受众。
每一集里面,我们都可以感知到勃勃生气,那个年代很乱,但是,那个年代,依旧存在着生机,向上的生机,而我们这个年代,很安稳,可是,却失去了那种生机。
从电视剧行业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少了生机,少了向上的活力,这是很可怕的。
猛然想起《恰同学少年》中的那个场景,一群学生迎着朝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但愿,我们无论哪个方面,都可以做到: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