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后人在阮元家庙及宅第举行传统家庙祭祖活动 庄文斌 摄
何园
清明祭祖,传承千年。无论身在何方,家庭成员都尽可能在清明节聚到一起,在先人墓前抒发追思,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祭亲如亲在,这番祭告对话是家庭缅怀先人的祭礼,更是增进凝聚力的仪式。这些回忆的片断也许不是条理分明的家训,但动情言语中体现的道德倾向,就是一场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处世哲学的启蒙。这,就是家风的薪火传承,是传统对生命的浸润滋养。扬州名门望族众多,他们的家风又是如何传承的呢?
读书报国 是吴家最大的家训
先后走出“吴氏四杰”的吴道台宅第,在近代扬州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不寻常的地位,它是扬州城市记忆中隆重的一笔。
“祭扫只是一种形式,吴家更多的是通过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得以赓续的。”吴道台宅第后人、吴筠孙的曾孙女、吴征镒院士的侄女吴娃回忆道,每年春天,在外地的吴家人都会相约到扬州,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所以暂时不来了,不过吴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子孙都不会忘记扬州的。“‘好好读书、好好做人、报效国家’就是我们对祖先最好的祭奠。”
“‘读书报国’应该是吴氏家训的最大体现。”吴娃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名门望族,吴家一直以诗书传家。
吴氏后人曾多次向扬州市档案馆捐赠吴氏档案,其中书籍占据了一部分。在吴娃的记忆中,家中长辈都爱读书,在他们家,读书成了一个经久不变的传统。他希望这种传统能够在吴氏子孙中永远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吴家这种传统可以影响来吴道台宅第参观的人。 记者 姜涛
【名人小传】
“吴氏四杰”:老大吴白匋是著名剧作家、学者、教授;老二吴征鉴是著名医学寄生虫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排行老五的是吴征铠,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排行老六的吴征镒也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曾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追思先贤 传承清廉家风家训
“从政清廉,为学求索,做人坦荡,心正品高……”近日,阮元后人——第六代孙阮锡安全家、第七代孙阮家祥全家一行8人,来到位于毓贤街8号的阮元家庙及宅第,代表阮元的后裔举行清明节传统家庙祭祖活动。
清明祭祖,阮元后裔接续了上百年的祭祀传统习俗。为响应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今年清明节的祭祀仪式、人员从简,现场祭祖的阮元后人代表先后给先祖诵读祭词、敬香、献花、行鞠躬礼、诵读家训。以此追思先贤、感谢祖恩,传承清廉家风家训。
提起阮元,大家都很熟悉。他官高位重,学问渊博,有着“一代大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他是思想家、著作家、文献学家,在经学、史学、文学、历史地理学、金石学、数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阮元之所以取得高成就,与家风家训密不可分。扬州学者王章涛曾用12字概括“阮元家风”——大爱情怀、仁恕为本、廉洁勤政。
阮锡安整理编辑的《阮元家训》共有三十一条,主要归纳为“孝悌、励志、清廉、规约、务实”五个方面,即孝悌长辈兄弟,励志读书成才,清廉节俭有为,规约言行举止,务求实事求是。
阮元后人表示,“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要倍加珍惜,自觉遵行,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胜过一代干,争做名副其实的阮元好子孙,让阮元的家训成为我们自觉遵行的座右铭,成为教育子孙的传家宝。”记者 庄文斌
【名人小传】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人。自25岁(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后,历任学政、户部左侍郎、巡抚、总督等职,直至体仁阁大学士,死后道光谕加太子太保衔,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阮元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有着极高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张氏八字家风世代传承
在扬州知名中医、72岁的张锡元心里,曾祖父张联桂既是一位勤廉笃实的爱国疆吏,也是一位坚韧、勤俭的先辈。清明思亲,翻看着厚厚的《张氏家谱》,张锡元思绪万千。岁月流长,子孙绵延,一代代传承着张家“诚实、爱国、坚韧、勤俭”的八字家风。
张锡元说,张联桂的后世子孙,虽没有为国建功立业的赫赫之名,却秉承着他留下来的家训、家规为人行事。张锡元说,10多年前,他的堂房花费巨大心血,编撰《张氏宗谱》,其中家规、家训洋洋洒洒数千字。他的表兄弟徐鹏光写了《张联桂的故事》,写了曾祖父一生勤勉为社稷的故事。由先辈们的事迹、轶事,及父母在世时的日夜训导,张锡元归结出“诚实、爱国、坚韧、勤俭”的张氏家风。
对于50多年来精医为民的张锡元而言,刻苦练就医术,感病人疾苦,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医好病是他秉承家风的表现。
如今,年逾古稀的张锡元,仍在治病医人。得空时,他常会收集、研究有关曾祖父的各种史料。一份新得的史料被他细心封膜珍藏——这是张联桂因病返回扬州家中,两江总督刘坤一回任途中前来探望后写给光绪帝的密折。“其中有一句‘见其居处服食犹是儒素,家风不改常度,亦疆吏中之矫矫者’。”张锡元说,这句话既是对曾祖父的褒奖,亦是留给其后世子孙最真实的写照。记者 张庆萍
【名人小传】
张联桂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扬州江都人,字丹叔,咸丰间入赀为太常寺博士,后在多地任职,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在广西巡抚任上,中法战争后在会勘桂越边界中据理力争,迫使法方按照中国意见划定界址;中日甲午战争之际,坚决主张抗倭,被后人称为“爱国疆吏”。
何氏家训 何家精神血脉传承
何园之所以独特,不仅因为它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更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家族文化。多年来,何家后人和何园人携手努力,让这座百年名园焕发出青春活力。
“我们在扬州有老宅和祠堂,但先人的墓都不在扬州。因为何家后人较为分散,所以清明节我们一般不回扬州祭扫。”何家后人何学东介绍,何家现有两三百名后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有的天各一方,从未谋面,有的背井离乡,数十载未归,很难在清明节聚集在一起。不过,何家后人很注重祭拜祖先的重要性,每相隔四年,何家后人就会相约在扬州何园,到何家祠堂集体祭拜祖先。“祭祀仪式按古制进行,最多的一年来了100位后人,上一次祭拜是2018年。”
“祭拜仪式有其神圣的仪式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比起祭祖仪式,从古至今,何家后人在精神上传承下去得以赓续的‘血脉’是‘何氏家训’。”何学东说,2016年,中纪委网站在首页推出“江苏扬州何园: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晚清第一园’人才辈出”的家风家规家训专辑。《何氏家训》秉承中国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在何园东南角的何家祠堂内,专门有一间厢房陈列《何氏家训》十一则。家训从孝敬亲长、隆师亲友、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等十一个方面详尽地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无论何家后人身在何处,都会铭记祖训,并一直传承下去。”记者 居小春
【名人小传】
何芷舠出生于书香世家,经他一手建造的何园,也见证了何家百年的文脉相承。当年读书楼的黄灯青卷,记载了一代代何家人的十年寒窗、奋发苦读,何园走出的“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一批栋梁之才,印证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一良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MHsR3EBiuFnsJQVwP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