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牛妈彭小蹦
前两天,看到了一个视频,标题是:儿子邀请同学来家玩到很晚,父亲劝说引发家庭矛盾。
视频显示,男孩把他父亲从自己房间里推搡出来后,突然情绪爆发对着父亲大吼“去死吧!”“你滚!”,不断扯着父亲的衣服,将他父亲的头按在墙上,用胳膊勒住父亲的脖子,不停地捶打,最后还用饮料浇洒在父亲身上。期间男孩母亲一直在劝架,但实在拉不住暴怒中的儿子。男孩的同学闻声从房间里出来劝阻,被他一把推进了房间里;男孩的爷爷也出来劝架,男孩脚踹爷爷用力把爷爷抗推进房间里,嘴里大声吼叫个不停。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5分钟,父亲除了言语,基本没做什么反抗。
看了这个新闻,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父亲太软弱了,这样的儿子竟然不动手!”“这要是我的儿子,我非揍死他不可!”
说这样话的人,一般都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当事人,才会如此轻描淡写。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说,如果是我,我真揍!
我绝对相信!只是,你以为这视频里的父母和这位爷爷以前没揍过吗?这样的事情,是第一次发生吗?
大家都理所当然认为一顿揍就能解决,所以这一家人都是傻子……
但是大概率的事实,可能是这家人打过骂过,事情变得根本无法控制了。你有多愤慨,他们就有多无奈。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陪伴了20多个青春期家庭共同成长,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严重叛逆和家人极端冲突的,有辍学、厌学、重度抑郁的,有如视频中激烈的亲子冲突的,还有自残的……
如果只是单独有监控抓取到了这20多个青春期孩子的行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说那句话:“这要是我孩子,我早就把他打死了!”
但是,等你身在其中,你就知道,有多么无力和无奈。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说的你都试过了,不但没用,还会造成激烈的冲突和你能预见的最坏的结果。对比之下,你只是敲敲键盘,当然觉得容易了。
下面,我想分享三点,每一点都很重要,希望耐心看完。
1、孩子叛逆、青春期过激行为,真的是“没打”的原因吗?
可能让大家很意外,在我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看起来在父母面前很嚣张的青春期孩子,在幼年时期,却是常常挨父母揍的!
那最后怎么会成这样呢?
有个女孩子跟我说:“以前,他动不动就对我一顿打,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对打,多好啊。有本事你打死我,没本事?那很好啊,我就喜欢看他没本事的样子!”她的母亲一脸无奈坐在旁边。
如果父母打孩子仅仅是因为孩子弱小,打得过,那么终究有一天,打得过会成为过去,当孩子长大了,就打不过了。就算依然打得过,孩子也不会任你打骂了,他们还可以自残、还可以抑郁。总之,最后父母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打骂根本解决不了教育的问题啊!
那么,是不是所有幼年被打的小孩长大都会叛逆,反过来想揍父母呢?并不是!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杰伦就说过,自己很感激父母的教育。
从8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小被揍,但我从来没有长大了要打回去的念头。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就是孩子自己不懂感恩。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为什么说对了一半呢?因为,同样是打孩子,有些家里的孩子,依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而有些家里的孩子,就只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厌恶、否定、排斥……注意,是孩子感受不到爱,不代表父母不爱这个孩子!
父母打骂孩子,大概率是出于爱,但也不完全是因为爱,很多父母会因为焦虑、控制、面子、追求完美等等原因去打骂孩子。
你猜,孩子感觉得到吗?孩子理解得了父母这背后复杂的因素吗?
有个孩子跟我说,“每次我爸爸打我,我就会在我的日记本上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位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会跟我说,心里想的是:“父母干啥啥不行,发火第一名。”
所以,不能完全怪孩子不懂感恩,没良心。孩子自己都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足够的爱,自然也给不出感恩。
大概率来说,从小没感受过温暖的孩子,其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情绪控制能力、情商发展,都会受影响,他们会显得比较冷漠。比如一些从小残疾的孩子,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冷眼、歧视和不接纳,他们长大后往往更冷漠,俗话说,可嫌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那些青春期孩子的过激行为,绝对不是没有打,或者打一顿就够了。
2、溺爱+打骂的伤害,比联合双打有过之无不及
据我观察,青春期冲突比较大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父母组合:一个极其严厉的父亲和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
为什么这个组合会在青春期爆发冲突呢?为什么说这种组合会比联合双打更夸张呢?因为这个组合,让孩子觉知爱的能力,更加低下,让孩子的价值感更小。
因为被溺爱的小孩,就是一个被过度“包办”的小孩,这样的小孩,必须在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才会感到自己被爱。比如,他们会认为妈妈替自己服务,帮自己干活,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要感恩。而且,因为在家里都围着自己转,出去后颐指气使的态度、自私的行为,往往过度碰壁,于是他们更加陷入到一种不被爱的世界,感到世界冷漠,感到自己很凄惨。
而一般不被溺爱的小孩,心中对爱的觉知力是很高的,很容易感到爱和满足,妈妈陪自己玩一会,就会感到很幸福,就能感到自己是被爱的。
有位被溺爱的小孩,对我说:
“我18岁就必须要独立?凭什么我要过着和你们一样的人生?!这不是绑架是什么?!”
“我要上学,父母竟然不同意卖房子,我怎么是这么惨的小孩啊!!啊啊啊”(说到这泪流满面)
这些感受,都是客观存在的,
你对孩子说,我们都对你这么好了,你还不知足,是没有半点用的, 因为孩子感受不到!而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感悟到了,就幸福,感悟不到,就永远不会幸福!
如此,被溺爱的孩子本来就很难感受到爱,再遇到一个打骂型的家长,那就是雪上加霜,彻底让孩子失去被爱的感觉了。
然后,人总得有存在感吧,孩子都希望自己好厉害哦,可以干好多事情哦,可是被包办太多的孩子,不怎么懂得吃苦,现实生活中,让自己感到有价值感的事情又特别少,所以他们往往理想特别远大,总想干一番大事,震撼四周。可实际上却眼高手低,不知道从哪里着手,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退缩,那个过度严厉的父母可能会出来打骂,那个溺爱自己的父母无原则的妥协只会让孩子更加没价值感,陷入一个死循环。所以,这类孩子最终比较容易误入歧途,或者逃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因为那里更能接纳自己,在那里不需要付出更多就能得到虚无的价值感。
然而现实比这更可悲的是,有一些父母是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好的时候,完全不懂得控制情绪,又打又骂,自己一个人就能扮演溺爱+打骂的双重角色,发泄完情绪又对孩子过度补偿,让孩子每天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四个字总结:雪上加霜!
3、好的关系,比所谓的好成绩重要100倍
类似于这样比较激烈的青春期冲突,绝对不是青春期才出现的,而是早就埋下了伏笔。不过,青春期的孩子还小,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果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学会怎么和孩子相处,等孩子长大了,不得不去反思这个问题,也是极好的。
下面是我在咨询过程中,鼓励一位父亲参与咨询的内容:
在我咨询的这些案例中,大部分父亲都会参与,而这些有父亲参与的案例,进展都会迅速很多。因为我们的文化是:父爱如山,这种山一般的爱,孩子未必能解。比如很多父亲把孩子扔给妈妈就不怎么管了,和孩子相处特别少,平时主要负责养家(主外)。当然很多父亲也不是不关心孩子成长的教育,只是一出面就是打骂,认为自己要撑起家长的权威,长期扮黑脸,这样又怎会给孩子爱的感觉呢?
当然,那些长期认为自己不被父亲爱、不被父亲认可的孩子,未必成绩会不好。相反,学霸还挺多。这是因为,表面好像孩子和父亲关系不好,但内心又极度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总是想着证明自己。可是,当孩子的价值感依托在别人的认可身上,别人认可自己就有价值,别人不认可自己就没价值,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吗?
所以,现在学会如何去爱孩子,还来得及。如果还想的是“看我不打死你”,或许就没救了。
好的关系,就是一个生命生长的土壤,是向上的阳光、是滋润孩子心田的雨露,是一个生命散发生机的主要原因。
当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令人讨厌,甚至像前面这个视频中的孩子,那种让人窒息的行为,即便全世界都在质疑孩子,作为父母都不不应该放弃。
什么叫放弃呢?就是“让他去吧,不管了,管不了了!”或者“打死算了”或者“生怕激怒孩子,无限度地纵容孩子的行为”。
就像我鼓励那位父亲所言,叛逆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病了,需要帮助。如果你自己无法帮助孩子,那么积极向外求助吧!
写这篇文章,不是危言耸听,青春期的问题不是青春期而已,而是希望,所有还在路上的父母,都和孩子一起成长吧,学会爱、懂得爱。
end
我是牛妈彭小蹦,两个孩子的妈妈,画漫画的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委会理事,出版书籍《成长,不慌张》,8年专注家庭关系成长路,2年心理咨询,1000多篇文章,和几十万妈妈的成长故事,致力于和妈妈们一起活出从容与自在,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BHgsHgBMMueE88v9b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