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部纪录片被刷上豆瓣热搜。
昨天抽时间看完,有些感动。
纪录片的主题,是解封之后的武汉。
记录它的导演,是个日本人。
因为是在6月初完成的作品,虽然层次还不够丰富,但也算真实。
今天毒药君决定聊聊它——
武汉,好久不见
Long Time No See, Wuhan
严格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个SP,并不是电影纪录片。
说起导演竹内亮,很多内地观众可能比较陌生。
但其实人家是一位纪录片界的资深老司机了。
早在2000年,竹内亮就来内地拍过纪录片,随后和南京妹子相知相遇,最后定居在了那里。
夫妻俩后来经营了一档节目,如果你经常逛B站肯定不会陌生。
名字叫作,《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这是一部反映包括华人在内的诸多客居他乡的人的系列纪录片。
节目里有不少受访者,都是交叉居住在中日两国的国人和日本人。
通过每一期短短20多分钟的走访跟拍,观众能从中看到中日两国人士在文化、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差异。
加之节目轻松幽默又不失自然的风格,让节目一直都有不错的关注度。
因为受访对象丰富多元,观众既能被说着一口川普的美国人逗乐,也能从旅日华人的经历中感受在日本生活的点滴。
可以说,竹内亮的这档节目,既给国人打开了一个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也给日本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种视角。
今天要说的这部纪录片,就来自这挡节目的特别企划。
上线24小时后,节目的网络总播放量就突破2500多万。
在正式走访武汉前,竹内亮先是通过微博征集10位受访对象,然后再从中挑选几位放到成片之中。
正如导演在导演所说,尽管武汉在4月初就因为遏制住了疫情宣布解封。
但真的要实地走访,内心还是多少有些忐忑。
毕竟,这里曾经是全国疫情爆发的起点,也是当时的重灾区。
这种隐隐的担忧,几乎出现在了节目组里的每一个人身上。
比如,公司里的员工得知这次特别企划后,就有人提出反对。
又比如,有人即便参与进来,也没有把出差目的地告知家人。
加上车厢里严格的防疫措施,和密闭空间内人人一张口罩。
如此种种,都会让人潜意识里感到一丝不安。
可等到真的到了武汉站,竹内亮傻眼了。
作为外国人的他,在简单和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过后,即可顺利出站。
当地员工并没有因为他的外来者身份就刻意刁难(境外入关需要隔离)。
来到目的地的第一站,竹内亮和摄制组就来到了新冠病毒爆发的源头——
华南海鲜市场。
往日熙熙攘攘的海鲜市场,因为这场疫情,如今一片死寂。
为了了解休市对商家带来的影响,竹内亮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是经常从这里采购食材的日料店店主,小赖。
见到导演,小赖第一句话不是“你好”,而是以“我做过核酸检测了”开头。
他告诉摄制组,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了武汉人和外地人打交道的“另类问候”。
目的一目了然,当然是让对方获得安全感。
据小赖介绍,根据自己长期从海鲜市场进货的经验来看,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其实并不多见。
在跟随小赖走访另一家食材供货商时,商户也表示,华南的感染病例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夸张。
关于新冠在中国爆发是不是因为吃野味所致,目前尚存争议。
且有关病毒的传播渠道和感染方式,随着一些新闻的流出,也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不是因为吃野味导致的病毒扩散。
吃,就一定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所以,野味这种东西,再次奉劝各位美食爱好者不要以身涉险。
虽然病毒爆发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此次疫情对商贩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用小赖的话来说,自新冠爆发以来,自己的日料店一直处于歇业状态。
好不容易熬到6月重开店面,店里唯一的厨师还因为降薪的事儿辞了职。
在当前人人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能收回食材的成本价维持店铺存在,是他唯一的目标。
谈到是否继续坚持,小赖坦言,自己对这家店有感情,放不下。
“会的,但是需要时间。”
面对竹内亮有关“你觉得会恢复原来的样子吗”的提问,小赖如是作答。
小伙子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尽管生意亏本,但至少店铺还在。
然而对那些驻扎商圈的人来说,结局就很残酷了。
一些人因为扛不住高额租金只能被迫倒闭,并被迫看着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店面任由别人“肢解”。
疫情之下难做的不止商户,还有医生。
为了了解武汉前线的防疫设备生产情况,竹内亮和摄制组来到一家医疗设备生产线。
在那里,导演头一次试穿了医用防护服。
一个字形容这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热。
不过在室内试穿了几分钟,竹内亮就被热得出汗。
想想上个月那些顶着35°高温给北京市民做筛查的医生,和更早奋斗在武汉一线的众多医务工作者。
真的心疼他们。
说到医生,这次走访武汉期间,竹内亮特意采访了曾在抗疫前线做出过贡献的护士,龚胜男。
摘掉制服的她,性格开朗,私底下特别热爱舞蹈。
别看和竹内亮一开始相谈甚欢。
一旦提起新冠病毒在武汉肆虐的景象,据导演形容,“现场气氛突然就变了”。
之前还笑容满面的龚胜男,光是听到“死人”两个字,就瞬间哽咽到需要NG。
据胜男介绍,在抗疫高峰期,自己亲眼见证过太多死亡。
那种无力回天的感觉,对于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人员而言,无疑是挫败而沮丧的。
看到殡仪馆门前的长队,想到一个个逝者的家庭已经因为这场疫情而支离破碎。
很难受。
龚胜男说,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疫情,原本她已经打算离职。
“找不到人生方向”,她坦率地说到。
而随后到来的疫情,给了她重新检视自己和所从事职业的机会。
能帮到人,就是护士这个职业最大的意义。
而这,也是她此前未能深刻体悟到的“人生方向”。
毫无疑问,胜男也是幸运的。
她通过疫情,重新找准前进的动力。
然而对大部分承受疫情的普通人而言,今年,绝对是灰色的一年。
另一位受访者小庄,和胜男一样,她也是一位医务从业者。
不幸的是,从小抚养她长大外公和外婆,却因为这场疫情永远离开了她。
虽然武汉后来修建的火神山医院堪称工程学的奇迹。
然而在隔离医院尚未建立以前,“没床位”几个字对被感染者而言,无疑是天大噩耗。
小庄说,外公生前酷爱打麻将。
然而,电子麻将桌刚到货,外公却撒手人寰。
眼前的一幕,令人深切感受到一种荒诞之外的残酷。
在病毒面前,生命的脆弱是如此真实,而令人惋惜。
在复杂的大自然面前,自诩万物灵长的我们,什么都不是。
而发生在小庄身边被感染,尔后治愈了的亲戚身上的事,则让观众看到了一些人情中的阴暗面。
这个阴暗面,叫偏见。
影片摄制期间,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
竹内亮因为结石发作的缘故,疼到要助手打120。
此时的武汉已经恢复正常运作,然而因为他犯病的时间不是正常工作时间。
空旷的医院内,导演依旧花了些时间才找到床位。
缓解病痛后的竹内亮,对武汉抗疫高峰期的床位紧缺现象瞬间感同身受:
“今天感受到了疫情。因为医生不够,所以一直在等。大家都想要治疗急症,但是医生不是不理,就是没办法(人手抽不开),所以疫情的时候更严重。”
再看看一些键盘侠,在得知医院无法继续收容患者时的态度。
那,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偏见。
这样的偏见一旦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出现“你是医生你就得给我治病”的心理。
去年的多起重大伤医事件,即是这种心理的激化表现。
数据来源:《澎湃新闻》有关2009-2018被报道的伤医事件统计
诚如竹内亮拍摄这期特别栏目的初衷一样,他的目的,是帮助武汉之外的国人,乃至国门之外的观众了解一个最真实的武汉。
消除偏见,一座城市和组成它的百姓,才能够尽快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中振作起来。
谨慎虽好,但盲目的区别对待,万万不应该。
说到理解,让我想起《我住》的另一期节目,被摄者是一个来武汉开咖喱店多年的日本大爷。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个中国菜场的老板娘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为了报恩,老人经常照顾这家店铺的生意,逢年过节也总会给点儿红包聊表心意。
尽管双方言语不通,但当得知老板娘记得二人过往的种种细节,老人还是感动到落泪。
那一刻,互助友爱跨越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这份跨国友谊被拉近。
今年节目组再度回访这位老人时,老人就“自己没有和同胞一并回国”的问题说道:
“我就是武汉人。”
除了老爷子,每一位对中国释放善意的日本人,正是有了他们,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才能放下芥蒂,保持正向交往。
在片尾,竹内亮说:
“看似平凡的日常失而复得后,大家都倍加珍惜。我想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汉最真实的现状,但同时又对武汉之行感到害怕。这部作品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开始拍摄的。但拍摄结束后,一句话概括现在的感想,就是我还想再去武汉玩”
这也是毒药君的心声。
找时间,一定要再去一次武汉。
书名:《你好可可西里》
作者:芦叙梦
关键词:都市 情感
简介:就在她忘记罗宁的第四年,与他扶贫路上狭路相逢
有版权合作意向者欢迎来电垂询~